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拂呼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拂呼縵(粟特語:𐼱𐽀𐼶𐼴𐼺𐼰𐼻,轉寫:βrxwm'n,標音:Varxumān;一作𐼰𐼱𐽀𐼶𐼴𐼺𐼰𐼻,轉寫:'βrxwm'n,標音:Avarxumān)[1],是一位粟特君主(伊赫希德),在7世紀中期時統治撒馬爾罕(即康國),被唐朝冊封為康居都督府都督,其名見於《新唐書》與《唐會要》。除中文記載外,他也因撒馬爾罕的阿弗拉西卜遺址中的壁畫而為人所知,壁畫描繪了各國使者前來與他會見等場景[2]。在壁畫上有一段文字直接提到了他的名字[2]。


歷史記載
拂呼縵之名出現在《新唐書》和《唐會要》中,他於7世紀50年代被封為康居都督府都督,其國名義上成為唐朝的領土(羈縻)[3]。
另據阿拉伯人納爾沙希(al-Narshakhi)的記載,阿拉伯將領賽義德·本·烏斯曼(Said bin Uthman)在公元675年-677年間攻占並摧毀了撒馬爾罕,在這以後「不再有撒馬爾罕王」,這表明拂呼縵的統治可能是短暫的[3]。而中文記載中,下一位康國王於萬歲通天元年(696年)被冊封[5]。
相關文字
撒馬爾罕的阿弗拉西卜遺址中的壁畫展現了來自唐朝及突厥、石國等地的使者會見一位粟特君主的場景[2]。這一場景可能發生於公元658年之後不久,當時唐朝已征服西突厥汗國[6]。壁畫中有一段粟特文字直接提到了拂呼縵的名字:
當國王Avarxumān Unašu來到身邊時,(使者)開口了(說道):「我是石汗那首相Pū̆karzādag。我受石汗那君主Turāntaš所派到此,來撒馬爾罕覲見國王,(現在)在(此)向國王致敬。對於我,請不要有任何懷疑:我對撒馬爾罕的眾神和文字都十分熟悉,我也不會做任何傷害您的事。祝您吉祥!」國王Avarxumān Unašu許其自由。(接著)石國首相開口了。
——使者衣服上的文字[1]
壁畫
-
唐朝使者,攜帶絲綢和蠶繭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