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拉斐爾·赫南德茲·马林

波多黎各音樂家、美軍士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斐爾·赫南德茲
Remove ads

拉斐爾·赫南德茲·馬林(西班牙語:Rafael Hernández Marín;1892年10月24日—1965年12月11日)是波多黎各作曲家。作曲數量超過3,000首,當中許多都是拉美文化的代表性作品[1]

快速預覽 拉斐爾·赫南德茲, 幕後 ...

赫南德茲對於古巴音樂特別有心得[2],擅長坎西翁(canción)、波麗露(bolero)、瓜拉恰(guaracha)等歌曲類型。在日本,他的作品《擊杯的人》(El Cumbanchero)是高中棒球的應援名曲[3][4]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
Thumb
赫南德茲像,年份不詳

出生於波多黎各西北部的阿瓜迪亞一貧戶,打小便以製菸(菸草捲)維生。對於音樂的興趣,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增加,12歲時主動向父母要求赴聖胡安音樂學校,向Jose Ruellan Lequenica與Jesús Figueroa等人學習。學生階段的赫南德茲能演奏單簧管、低音號、小提琴、鋼琴和吉他等樂器[5]。之後他遷居至聖胡安,開始在城裡的業餘樂團演奏。

參戰
Thumb
一戰時的拉斐爾與弟弟赫蘇斯(Jesús,圖右者),約1917年

1917年,他在美國北卡工作,接受美軍的雇傭[註 1],與弟弟一起加入美國第369步兵團[註 2],前往法國戰場。因為這一段經歷,赫南德茲領有法國總統頒發的英勇十字勳章[6]

佩德羅·弗洛雷斯

二〇年代定居在紐約,創建了伯里奇諾三重奏團(Trio Borincano)。1926年,作曲家同鄉佩德羅·弗洛雷斯英語Pedro Flores (composer)曾短暫與之合作,不過此二人旋即因為藝術觀點而拆夥(但終生維持交情)。1927年9月2日,妹妹維多利亞開設了音樂書店「赫南德茲之家」(Casa Hernandez),專營兄長的作品出版[6]。之後(1929年)他另組維多利亞四重奏團(Cuarteto Victoria,致獻其妹維多利亞),在美國、拉美地區旅行演奏,推廣自己的音樂[6][7]

1932年赫南德茲前往墨西哥,在當地指導樂團。為了精進自己的音樂知識,甚至註冊了墨西哥國立音樂學院的學籍,赴校修課。他也出演電影,參與配樂工作,並且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1]

《悲嘆》與《美人》

1937年,完成《伯里奇諾悲嘆》(Lamento Borincano)和《美人》(Preciosa)。1947年返回母國,成為國立WIPR廣播電台的樂團指導[7]。這個階段他寫作了為數可觀的各式歌曲,包括耶誕節音樂、波麗露、瓜拉恰、華爾茲等[7]

晚年與身後

赫南德茲於1965年12月11日逝世。當時,波多黎各的Popular電視台剛剛完成致敬赫南德茲一生音樂成就的報導不久,赫南德茲本人也在節目中講話,這是他最後的公開露面紀錄[註 3]。赫南德茲下葬於聖胡安舊城區的聖瑪麗亞馬格達萊納德帕齊斯公墓英語Santa María Magdalena de Pazzis Cemetery

赫南德茲在波多黎各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國內可見以他為題的雕塑,阿瓜迪亞機場也冠以赫南德茲的姓名,向他致敬,如同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敬意一般。在美國紐約、波士頓等地,也有學校以赫南德茲起名。波多黎各汎美大學英語Interamerican University of Puerto Rico是負責赫南德茲遺稿的機構,在聖胡安市區有一處小型博物館,展示赫南德茲的作品。目前這處博物館由赫南德茲之子亞歷杭德羅(Alejandro)經營。

2001年3月23日,「赫南德茲之家」被選入美國國家史蹟名錄(NRHP,編號01000244)[8]

Remove ads

作品節選

  • 伯里奇諾悲嘆(Lamento Borincano),1930年
  • Capullito de Alhelí,1931年
  • Silencio,1932年
  • 擊杯的人(El Cumbanchero),1943年
  • Preciosa,1948年

獲獎與榮譽

  • 國際拉美音樂名人堂,1999年[9]

個人生活

拉斐爾·赫南德茲·馬林是米格爾·安吉·羅薩(Miguel Angel Rosa)與瑪麗亞·赫南德茲·馬林(María Hernández Marín)之子,他只使用了母親的姓氏[10][11]

軼事

  • 在音樂事業之外,赫南德茲也是波多黎各少棒聯盟的創始者。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