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拉蒙·德爾巴列-因克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蒙·德尔巴列-因克兰
Remove ads

拉蒙·德爾巴列-因克蘭(西班牙語:Ramón del Valle-Inclán,1866年10月28日—1936年1月5日)是加利西亞出身的西班牙劇作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98世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快速預覽 巴列-因克蘭, 出生 ...
Thumb
位於馬德里雷科萊托斯大道的雕像,作者是弗朗西斯科·托萊多·桑切斯(1972年)
Remove ads

生平

出生於西班牙加利西亞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他遵照父親的意願,在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學學習法律。1889年,父親去世後,他移居至馬德里,擔任新聞作家和評論家。1892年前往墨西哥,待了約一年多。1895年在西班牙出版了自己生涯的第一部小說《女性》。1899年,他在與人決鬥時導致左手前臂骨折並受傷感染壞疽,被外科醫生截去左臂[3]

他是頻繁進出馬德里各大咖啡館的名流,以其高長的身軀,機智的話語,長發,長鬍子,黑色大衣和單臂的形象而廣為人知[4]

1902年至1905年,他發表了系列小說《四季奏鳴曲》。1932年,他當選馬德里科學文化藝術神殿主席;1933年3月8日被任命為義大利羅馬西班牙學院分院院長[5]。1936年因惡性腫瘤病逝。

2016年,在巴列-因克蘭誕辰150周年之際,他的一個孫子為他寫了一本傳記,揭示了他鮮為人知的另一面。比如,他實際上並非那麼「貧困潦倒」,也沒有遭受過那麼多的苦難。1895年成為公務員,年薪約2000比塞塔。後期出版的小說銷量較好,生活質量高於當時馬德里的人均水平。他也不是左翼激進主義者,他實際上對議會制度有很大的不信任,不喜歡議會討論和民主投票的政治形式。雖然《波西米亞之光》傳達出死亡與宗教的主題,但他實際上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信徒[6]

Remove ads

風格

他的戲劇題材多以20世紀初西班牙歷史場景為背景,歷史人物為角色,以其粗野的語言、驚人的情節和特殊的結構為特色[7]。創作風格獨特,極具個人獨創性,區別於傳統典範,是文學現代主義的代表[8]

他早期的作品具有法國象徵主義現代主義特色,後來的作品風格更加激進,形成了自己的獨創特色風格。他公然批評文學現實主義,對西班牙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貝尼托·佩雷斯·加爾多斯發起了公然挑戰[9]

主要作品

更多資訊 原標題, 中文譯名 ...

圖集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