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拜占庭—薩珊戰爭 (572年—591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572年-591年東羅馬(拜占庭)-薩珊戰爭是薩珊波斯帝國與東羅馬帝國之間的一場戰爭。此次戰爭的導火索是波斯統治下高加索地區發生親東羅馬起義,但其他事件也導致了戰爭的爆發。戰火主要集中在南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但也蔓延到安納托利亞東部、敘利亞和伊朗北部。這也是兩國間多次戰爭中最後一次戰鬥主要局限於邊境省份的戰爭,雙方都未能對邊境地區以外的敵方領土進行持久軍事占領。這場戰爭亦是7世紀初終局之戰的前奏。
Remove ads
戰爭爆發
562年《五十年和平條約》簽署後不到十年,兩大帝國勢力範圍交叉點上的所有緊張局勢都不斷升級,就像520年代伊比利亞戰爭爆發時一樣。568年至569年,拜占庭與波斯後方的敵人突厥汗國就結盟對抗波斯進行了最終失敗的談判;570年,薩珊王朝入侵葉門,驅逐了拜占庭的阿克蘇姆王國盟友,並恢復了希米亞爾王國作為附庸國;570年和571年,薩珊王朝的阿拉伯附庸拉拉赫姆王國襲擊了拜占庭領土,但兩次都被拜占庭的附庸伽珊尼德王國擊敗;570年,拜占庭秘密協議支持亞美尼亞人反抗薩珊王朝的叛亂,這場叛亂始於571年,同時伊比利亞王國也爆發了另一場叛亂。[1]
572年初,瓦爾丹二世·馬米科尼安率領的亞美尼亞人擊敗了波斯駐亞美尼亞總督,並占領了他在德溫的總部;波斯人很快奪回了這座城市,但不久之後,亞美尼亞和拜占庭聯軍再次攻占了這座城市,從此拜占庭和波斯人之間開始了直接敵對行動。[2]儘管在5世紀頻繁發生叛亂,但在6世紀早期的戰爭中,亞美尼亞人基本上仍然忠於他們的薩珊王朝統治者,這與伊比利亞和拉齊卡的鄰居和基督教同胞不同。通過與伊比利亞人、拉茲人和拜占庭羅馬人組成該地區基督教民族聯盟,亞美尼亞人極大地改變了高加索地區的力量平衡,幫助拜占庭軍隊將戰火深入波斯領土,這是此前在這一戰線上不可能實現的:在整個戰爭期間,拜占庭軍隊最遠入侵到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現亞塞拜然),甚至在那裡過冬。[3]
Remove ads
達拉的陷落
然而,在美索不達米亞,戰爭一開始就對拜占庭人來說是災難性的。573年,波斯人在薩爾加通取得勝利後,圍攻了尼西比斯,眼看就要攻占這座波斯邊境防禦的主要堡壘,但他們的將軍馬爾西安突然被解職,導致軍隊混亂撤退。[4]趁拜占庭帝國混亂之際,波斯王霍斯勞一世率領的軍隊迅速反攻並包圍了達拉,經過四個月的圍攻後占領了這座城市。與此同時,阿達爾馬罕率領的一支規模較小的波斯軍隊蹂躪了敘利亞,洗劫了阿帕米亞和其他一些城市。[5]只是安條克附近笨拙的拜占庭防禦才將他們趕出了敘利亞本土。
雪上加霜的是,572年皇帝查士丁二世下令暗殺伽珊尼德王國國王蒙希爾三世;由於暗殺未遂,蒙希爾斷絕了與拜占庭帝國的聯盟,從而使拜占庭帝國的沙漠邊境暴露無遺。[6]據報道,拜占庭在美索不達米亞的主要堡壘達拉的陷落導致查士丁二世陷入瘋狂,拜占庭帝國的控制權落入了他的妻子索菲亞皇后和繼子提比略·君士坦丁手中。索菲亞皇后同意支付45,000諾米斯瑪特以獲得為期一年的休戰協議,並在當年晚些時候將休戰協議延長至五年,每年支付30,000諾米斯瑪特 。然而,這些停戰協議僅適用於美索不達米亞戰線;在高加索地區,戰爭仍在繼續。[7]
575年,拜占庭人成功解決了與伽珊尼德的分歧;隨著伽珊尼德人洗劫了拉赫姆王國首都希拉,拜占庭人與伽珊尼德人之間的聯盟重建立即產生了戲劇性的成果。[8][9]同年,拜占庭軍隊利用高加索的有利形勢,向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發動戰役,並從當地部落手中劫持了人質。[8] 576年,霍斯勞一世發起了他的最後一次也是最雄心勃勃的戰役,他通過高加索向安納托利亞發動了遠程進攻,自沙普爾一世時代以來,波斯軍隊就沒有進攻過那裡。他進攻狄奧多西奧波利斯和凱撒利亞的企圖被拜占庭挫敗,但他在撤退前成功洗劫了塞巴斯蒂亞。在回程途中,他在梅利泰內附近被拜占庭將軍查士丁尼攔截並慘敗;在逃亡途中,查士丁尼洗劫了沒有防禦的梅利泰內城,他的軍隊在拜占庭的攻擊下渡過幼發拉底河時遭受了進一步的重大損失。據報道,霍斯勞一世對這場慘敗和自己的死裡逃生感到非常震驚,因此他頒布了一條法律,禁止他的任何繼任者親自率領軍隊,除非是為了與另一位也親自出征的君主對峙。[10]拜占庭人利用波斯的混亂,深入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和亞塞拜然,越過裏海襲擊伊朗北部,在波斯領土過冬,並持續進攻至577年夏天。霍斯勞一世隨即求和,但他的將軍塔姆霍斯老二世在亞美尼亞戰勝了他的宿敵查士丁尼,這堅定了他的決心,戰爭仍在繼續。[11]
Remove ads
美索不達米亞再起戰事
578年,美索不達米亞的休戰協議結束,戰爭的焦點轉移到了該戰線。波斯人襲擊美索不達米亞之後,東方新任軍事長官莫里斯對底格里斯河兩岸發動襲擊,攻占了阿普蒙要塞並洗劫了辛加拉。 579年,霍斯勞一世再次求和,但在協議達成之前就去世了,他的繼任者荷姆茲四世中斷了談判。[12] 580年,伽珊尼德人再次戰勝拉赫姆人,而拜占庭帝國的軍隊再次侵入底格里斯河以東。然而,大約在這個時候,未來的霍斯勞二世被任命負責亞美尼亞局勢,他成功說服大多數叛軍領導人重新效忠薩珊王朝,儘管伊比利亞仍然效忠於拜占庭帝國。[13]次年,莫里斯率領的拜占庭軍隊和蒙希爾三世率領的加薩尼德軍隊在幼發拉底河沿岸發起了一場雄心勃勃的戰役,但未能取得進展,而阿達爾馬罕率領的波斯軍隊在美索不達米亞發動了一場毀滅性的戰役。莫里斯和蒙希爾互相指責對方造成了這些困難,他們的相互指責導致蒙希爾於次年因涉嫌叛國而被捕,從而引發了拜占庭人和加薩尼德人之間的戰爭,並標誌著伽珊尼德王國滅亡的開始。[14]
僵持
582年,莫里斯在君士坦提亞戰勝了阿達馬罕和塔姆霍斯勞(塔姆霍斯勞在戰爭中被殺),在提比略二世(574-582年在位)去世後,莫里斯被擁立為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取得的優勢在當年晚些時候喪失殆盡,因為其東方軍事長官繼任者約翰·米斯塔康 (John Mystacon) 在尼菲奧斯河被卡爾達里甘 (Kardarigan) 擊敗[15]在6世紀80年代中期,戰爭持續進行,雙方互相襲擊,但未分出勝負,和談也多次失敗;唯一一次重大衝突是拜占庭帝國在586年索拉雄戰役中取得的勝利。[16]584年,拜占庭逮捕了蒙希爾的繼承者努曼,這導致伽珊尼德王國分裂,王國重新變成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再也沒有恢復昔日的權力。[17]
588年,未領到軍餉的拜占庭軍隊發動兵變,反抗新任指揮官普里斯庫斯,這似乎為薩珊王朝提供了突破的機會,但兵變者自己擊退了隨後波斯軍隊的進攻;在察爾卡久爾慘敗後,拜占庭軍隊在馬蒂羅波利斯再次取得勝利。據報道這一年,一群15年前在達拉陷落時被捕的囚犯從胡澤斯坦的監獄逃脫,並一路殺回拜占庭領土。[18]
Remove ads
波斯內戰
589年,戰爭的進程突然發生改變。春季,拜占庭的薪酬糾紛得到解決,兵變結束,但由於一名名叫西塔斯的軍官的背叛,馬蒂羅波利斯落入波斯人手中,拜占庭重新奪回該城的嘗試失敗了,儘管拜占庭人後來在西薩烏拉農戰役中獲勝。與此同時,在高加索地區,拜占庭和伊比利亞的進攻被波斯將軍巴赫拉姆·楚賓擊退,楚賓剛剛從中亞前線調來,突厥汗國在第一次波斯-突厥戰爭中在赫拉特附近被波斯人擊敗。然而,在阿拉克斯河上被羅曼努斯領導的拜占庭軍隊擊敗後,巴赫拉姆被荷姆茲四世輕蔑地解僱。將軍對此羞辱感到憤怒,發動了一場起義,並很快獲得了薩珊軍隊大部分的支持。波斯宮廷成員對他的進攻感到震驚,於590年推翻並殺死了霍爾米茲德,並擁立其兒子登上王位,即霍斯勞二世。巴赫拉姆不顧一切地繼續起義,戰敗的霍斯勞二世很快被迫逃往拜占庭領土尋求庇護,而巴赫拉姆則登基為巴赫拉姆六世,標誌著薩珊王朝自建國以來統治的首次中斷。在莫里斯的支持下,霍斯勞開始奪回王位,在尼西比斯贏得了波斯主力軍的支持,並將馬蒂羅波利斯歸還給他的拜占庭盟友。591年初,巴赫拉姆派出的軍隊在尼西比斯附近被霍斯勞的軍隊擊敗,隨後霍斯勞攻占了首都泰西封。在將達拉收復到拜占庭控制之下後,霍斯勞和拜占庭將軍納爾西斯率領的拜占庭和波斯聯軍從美索不達米亞進入亞塞拜然對抗巴赫拉姆,而由亞美尼亞軍事長官約翰·米斯塔孔率領的第二支拜占庭軍隊從北部發動了鉗形攻勢。在甘扎克附近的布拉拉松戰役中,他們徹底擊敗了巴赫拉姆,恢復了霍斯勞二世的權力,並結束了戰爭。
Remove ads
後續
拜占庭人在扶植霍斯勞二世重登王位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與波斯的關係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霍斯勞不僅歸還了達拉和馬蒂羅波利斯以換取莫里斯的援助,還同意重新劃分高加索地區,薩珊王朝將許多城市移交給拜占庭帝國,包括提格拉諾克特、曼齊克特、巴瓜納、瓦拉薩克特、巴格蘭、瓦爾德凱薩萬、葉里溫、阿尼、卡爾斯和扎里薩特。伊比利亞王國的西部,包括阿爾達罕、洛里、德馬尼西、洛姆西亞、姆茨赫塔和通蒂奧等城市成為拜占庭的屬地。此外,庫泰亞城也被割讓給拉齊卡,後者也是拜占庭的屬地。由此可見,拜占庭對高加索地區的有效控制程度在歷史上達到了頂峰。此外,與以往的停戰與和平條約不同,以往的停戰與和平條約通常涉及拜占庭為和平、歸還被占領土或為保衛高加索山口做出金錢支付,但這次沒有包括任何此類支付,這標誌著兩國國力的重大轉變。莫里斯皇帝甚至能夠通過廣泛的戰役來彌補其前任在巴爾幹地區的疏忽。然而,這種情況很快就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僅僅十一年後,莫里斯和霍斯勞之間的聯盟就引發了一場新的戰爭,給兩個帝國都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Remove ads
引用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