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map
Remove ads

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印尼語Masjid Raya Baiturrahman亞齊語Meuseujid Raya Baiturrahman),位於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建成於1881年,是亞齊文化的象徵。

快速預覽 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 基本資訊 ...

歷史

大清真寺始建於1612年,亞齊蘇丹伊斯坎達爾·穆達英語Iskandar Muda在位期間。一說大清真寺早在1292年阿拉丁·馬哈茂德沙(Alaidin Mahmudsyah)統治期間始建。大寺原是多層茅草頂,是當時亞齊式清真寺建築的典型結構[1]

1873年,荷屬東印度軍隊入侵亞齊,進攻蘇丹王宮,炮火燒毀了清真寺的茅草頂,荷軍將領范斯維滕(Van Swieten)於是承諾聯絡出資重建清真寺。1879年,新寺動工,荷蘭當局意圖以次安撫亞齊社會。清真寺於1881年12月27日完工,為嶄新的莫臥兒復興式風格。不少亞齊民眾不滿清真寺是荷蘭人所修建,起初並不願前去禮拜[2]

建成之初,大寺僅有一座穹頂、一座宣禮塔,其餘的穹頂和宣禮塔是在1935年、1958年、1982年三次增建的。如今,大寺共修建有七座穹頂、八座宣禮塔[3]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期間,清真寺僅受到輕微損傷,部分牆體有開裂情況,正門旁35米高的宣禮塔略有傾斜。大清真寺在班達亞齊受災期間,一度改為避難所,兩周後恢復禮拜[3]

Remove ads

建築

大清真寺原由荷蘭人赫里特·布魯因斯(Gerrit Bruins)設計[4][5],L·P·勒伊克斯(L.P. Luijks)加以修改並主持修建,華人Lie A Sie為工程承包[4]。清真寺為莫臥兒復興式風格,以巨大的穹頂和高聳的宣禮塔為特徵。建築採用荷蘭石料修建,穹頂為黑色,是由硬木瓦片拼接而成,形似瓷磚。清真寺內部修有立柱,牆面飾以浮雕,階梯和地磚都採用中國大理石打造,窗戶裝有比利時彩繪玻璃,木門雕刻精湛,還裝有華麗的青銅吊燈[2]。清真寺共修有7座穹頂,8座宣禮塔,立柱共32根。

圖冊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