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持地六三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持地六三郎(もちじ ろくさぶろう,1867年9月15日—1923年8月16日),日本東山道陸奧國(今福島縣)人,朝鮮總督府遞信局長。
Remove ads
生平
1867年(慶應3年)生,1893年(明治26年)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進入大藏省任職,開始日本公務員生涯。1900年(明治33年)之後,前往台灣,任臺南縣書記官,明治35年(1902年)轉任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參事官。1906年擔任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校長,1907年2月曾帶領學校師生赴大屯山賞雪。明治42年(1909年)升任臺灣總督府通信局長,之後轉任朝鮮總督府土木局長,大正6年(1917年)起任職朝鮮總督府遞信局長官[1],大正12年(1923年)去世。
對臺灣原住民政策的影響
明治35年(1902年)7月6日賽夏族南獅里興社頭目日阿拐因製腦糾紛,包圍南庄支廳企圖焚街以驅逐製腦者與住民,史稱南庄事件,隨後遭日本軍隊及警察討伐,同年8月底平息。時任臺灣總督府參事官的持地奉命調查,明治35年(1902年)12月提出「關於蕃政問題的意見」之復命書,對臺灣原住民及其土地的法律地位,以及總督府處理原住民問題的政策方向影響重大,主要方針有「先威後撫」、「北進南守」。明治36年(1903年)3月臺灣總督府民政部下設臨時蕃地事務調查掛,至明治40年(1907年)4月調查掛撤廢為止,持地一直任調查掛掛長。[2]
華南臺灣籍民學校的成立
明治40年(1907年)11月,時任臺灣總督府學務課長的持地六三郎在視察中國華南地區之後,向臺灣總督府提出「台灣人子弟教育問題之件」的意見書,建議依臺灣公學校的學科課程,在華南設立日本學校以便當地臺灣籍人民的教育工作。這意見促成華南臺灣籍民學校的成立,包含成立於明治41年(1908年)福州的東瀛學堂、明治44年(1911年)廈門旭瀛書院以及大正4年(1915年)汕頭東瀛學校,而教師由臺灣總督府派遣[3]。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