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排他性

經濟學名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排他性(英語:Excludability),是經濟學中對於財貨Good)的兩大特性之一,另一特徵為敵對性。排他性是指,某個特定資源的生產者,或擁有者,對於不付費就想對這個資源進行消費的其他個體,能夠排除的程度。另一個衡量方式,是指當某個消費者已經付費購買到特定財貨之後,他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排除掉其他未付費的使用者,來取用他已經購買到的資源[1]。其為一種生產或消費領域中的價值性外力(積極或消極地)影響一些人無法完全參與到自主的交換中。

概論

最早提出排他性與敵對性定義的學者,為保羅·薩繆爾森。在1954年的論文〈公共支出的純理論〉(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2],以非排他性與非敵對性作為公共財的定義。保羅·薩繆爾森認為,非排他性是導致搭便車問題這個市場失靈現象產生的原因。學者理查·馬斯格雷夫加勒特·哈丁將排他性導入於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研究中。

排他性存在於生產領域,也存在於消費領域,也存在於兩者之間。其包括積極排他性和消極排他性,例子如下:

更多資訊 積極的, 消極的 ...
Remove ads

其他

排他性 非排他性
敵對性 私有財
食物、汽車、衣物
準私有財
漁業資源、水資源、煤炭
非敵對性 準公共財
衛星電視信號、圖書館、電影、公共運輸
公共財
國防、免費電視節目、知識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