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探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探方(代號為T)為田野考古發掘的一種基本發掘單位,將發掘區分割為若干相等的方格,以此為單位分工發掘,這些方格即探方,此類發掘方法稱為探方法或探方(溝)法,具有開掘面積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於觀察文化現象等優點[1]

Thumb
遼寧綏中姜女石遺址部分回填的探方,發掘完畢後無特殊原因探方(溝)一般將會回填。

探方由主體、隔梁和關鍵柱三部分組成,為便於測量和後續發掘,探方方向一般取正方向(即磁針指向北),並以西南角為測量的坐標基點,東邊和北邊各留寬1米的隔梁,東北角兩個隔梁的相交處即關鍵柱(1米×1米)[2],隔梁主要用於記錄和分析地層信息,並可兼顧方便運輸,在清理過程中可能會被打掉(如較為重要的遺蹟現象位於或部分位於隔梁之下時),關鍵柱則通常會作為坐標點保留[3]

探方的面積大小依據發掘區規模、地層結構的複雜程度和文化層的堆積情況而定[4],通常為5米×5米,最小不小於2米×2米,最大不超過10米×10米[1],亦可將探方分作更小的探方進行發掘,如將10米×10米(除去隔梁為9米×9米)的大探方分為4米×4米的4個小探方,中間仍留出寬1米的隔梁。

探方的編號方法有順序法和坐標法等,圖中所示為坐標法,由四位數組成,分別用兩位數表示由南向北和由西向東的座標順序[5],其編號能夠體現出探方在遺址中的位置,且空間分布具有連貫性,適用於大型遺址的規劃[6]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田野考古工作規程》(2012年版),最終的發掘記錄中每個探方的資料匯總包括探方總記錄、探方日記、探方總平面圖、四壁剖面圖,各層下開口遺蹟平面圖,單位地層關係系絡圖,影像、測繪、採樣登記表及其他形式的記錄等[4]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帶有編號的探方示意圖,紅色方框即一個探方,灰色為實際發掘面積,按5米×5米計算,隔梁為每個4米×1米,關鍵柱為1米×1米,通常按照地層逐層向下發掘,遇到遺蹟現象則按照先晚後早的順序進行發掘[7]

19世紀,英國的將軍皮特·里弗斯將他的軍事方法、調查經驗引入了他對英格蘭南部莊園的發掘工作中。英國考古學家莫蒂默·惠勒繼承了皮特·里弗斯的工作方法,同樣將軍事上的精確性引入到了他的發掘中,發明了探方發掘法。[8]其學生瑟琳·凱里揚英語Kathleen Kenyon在50年代進一步發展為今天考古工地最常見的標準5×5 米探方,保留1 米寬的隔梁和1×1 米的關鍵柱。因此,探方被稱為「惠勒-凱里揚系統」、「惠勒的方格」等。[9]

探方法便於考古學家監督民工,在中國、南亞等地方現在仍很流行。而在歐美如英國等地,現在大面積揭露法(open-area excavation)已經替代探方法成為一種新的考古規範。[8]

Remove ads

參見

  • 探溝(發掘中開的狹長的溝,用途同探方)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