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提比略三世
拜占庭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提比略三世(希臘語:Τιβέριος;羅馬化:Tibérios),原名阿普西馬爾(拉丁語:Apsimarus;希臘語:Ἀψίμαρος;羅馬化:Apsímaros),於698年至705年期間擔任羅馬皇帝。除知道提比略曾是中級指揮官千夫長,在基比拉奧特軍區服役外,人們對他早年生活知之甚少。696年,羅馬皇帝利奧提烏斯派軍奪回被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占領的北非城市迦太基,提比略是軍中一員。這支軍隊奪取迦太基城後,遭到倭馬亞王朝援軍反擊,被迫撤退。一些軍官擔心利奧提烏斯發怒,便殺死指揮官貴族約翰,宣布提比略為皇帝。提比略迅速集結一支艦隊,駛向君士坦丁堡,廢黜利奧提烏斯。提比略沒有試圖從倭馬亞王朝手中奪回拜占庭帝國在非洲的領地,而是在東部邊境對其發動一些頗有成效的戰役。705年,曾被利奧提烏斯廢黜的前皇帝查士丁尼二世率領一支由來自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組成的軍隊來到君士坦丁堡,秘密潛入君士坦丁堡城,廢黜提比略。提比略逃往比提尼亞,但幾個月後被捕,於705年8月至706年2月期間被查士丁尼斬首。提比略的屍體起初被拋入大海,但後來被找回,埋葬在基納里阿達島一座教堂里。
Remove ads
生平
在羅馬皇帝利奧提烏斯(695年—698年在位)統治之前,關於提比略的詳細情況鮮為人知,只知道他本名是「阿普西馬爾」(Apsimar),從歷史角度來看,這個名字被認為源於日耳曼語族[1][2]。歷史學家沃爾夫拉姆·布蘭德斯將阿普西馬爾這一名字源於日耳曼語族這一傳統假設追溯至約翰·巴格內爾·伯里身上,但指出這一說法並不正確[2]。研究拜占庭帝國的學者安東尼·布賴爾和朱迪斯·赫林認為阿普西馬爾這個名字可能源於斯拉夫語族[3],而學者萊斯利·布魯貝克和約翰·哈爾頓則認為其源於突厥語系[4]。此外,人們還知道提比略是基比拉奧特軍區(安納托利亞南部的一個軍事省份)的一名千夫長(指揮大約一千人的指揮官)[5][6]。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瓦西里耶夫等學者推測提比略有哥特-希臘血統[7]。研究拜占庭帝國的學者沃爾特·凱吉指出,提比略在他早期軍事生涯中曾在巴爾幹半島戰勝過斯拉夫人,贏得一定聲望[8]。
Remove ads
696年,倭馬亞哈里發國再次對拜占庭帝國的阿非利加總督區發動進攻,於697年占領迦太基城。羅馬皇帝利奧提烏斯派遣貴族約翰率軍去奪回迦太基城,約翰通過對其港口發動突然襲擊成功將迦太基城奪回。儘管起初取得成功,但迦太基城很快又被倭馬亞王朝援軍奪回,迫使約翰撤至克里特島重新集結兵力。一群擔心因未能奪回迦太基而觸怒利奧提烏斯的軍官殺死約翰,宣布阿普西馬爾為皇帝[5]。阿普西馬爾採用提比略這個帝號;在那個時期,選用帝號的做法很常見,但後來不再流行[9]。現代歷史學家通常將提比略稱作提比略三世,但在某些情況下,不把最初的提比略一世算入在位皇帝計數,也會稱其為提比略二世。屆時,提比略二世·君士坦丁則會被算作「提比略一世」[10]。提比略三世集結一支艦隊,與綠黨(競技場體育和政治派別)結盟,然後駛向當時正遭受腺鼠疫爆發之苦的君士坦丁堡[5]。提比略和他的軍隊在金角灣的西凱港登陸,接著開始圍攻君士坦丁堡城[11]。幾個月後,綠黨成員為提比略的軍隊打開君士坦丁堡城門,使得提比略得以占領君士坦丁堡城,廢黜利奧提烏斯[5][11][12];但這並沒能阻止他的軍隊劫掠君士坦丁堡城[13]。提比略割掉利奧提烏斯的鼻子,把他送到君士坦丁堡的德爾瑪圖斯修道院生活[5][12][14]。根據12世紀編年史家敘利亞人米哈伊爾所述(他引用有一位未具名作者所寫8世紀同時代敘利亞史料),提比略以利奧提烏斯曾因管理帝國不善而廢黜皇帝查士丁尼二世(685年—695年、705年—711年在位)為例,為自己發動政變作辯護[15][16][17]。在提比略之前,從未有海軍軍官登上皇位,部分原因是拜占庭人認為陸軍更具威望[9]。

提比略奪取君士坦丁堡控制權,廢黜利奧提烏斯後不久,便由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卡利尼庫斯一世為他加冕[6]。提比略掌權之後,並未試圖從倭馬亞王朝手中奪回拜占庭帝國在非洲的領地,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帝國東部邊境。提比略任命自己兄弟伊拉克略(沃爾特·凱吉等學者認為伊拉克略是提比略的兒子,而非兄弟[18])為貴族(極具威望的宮廷頭銜)以及安納托利亞軍區的最高指揮官將軍。安納托利亞軍區是拜占庭帝國行政區,即位於安納托利亞(今土耳其境內)[19][20][21]。698年深秋,伊拉克略入侵倭馬亞哈里發國,越過托羅斯山脈山口進入奇里乞亞,隨後向敘利亞北部進軍。伊拉克略擊敗一支從安條克派出的阿拉伯軍隊,接著一路劫掠至薩莫薩塔,然後在699年春撤回拜占庭帝國領土內的安全地帶[21][22][23]。
伊拉克略在軍事上得勝招致阿拉伯人作出一系列報復性攻擊:倭馬亞王朝將領穆罕默德·伊本·馬爾萬和阿卜杜拉·伊本·阿卜杜勒-馬利克在一系列戰役中征服拜占庭帝國在亞美尼亞所剩無幾的領土,而伊拉克略無法對此作出有效回應[22]。702年,亞美尼亞人發動一場大規模反抗倭馬亞王朝的起義,請求拜占庭帝國提供援助。隨後,阿卜杜勒-馬利克在704年再次出征,欲重新征服亞美尼亞,但在奇里乞亞遭到伊拉克略攻擊。伊拉克略在西西翁擊敗由葉齊德·伊本·胡奈因率領的一支10000-12000人的阿拉伯軍隊,殺死大部分敵軍,俘虜其餘人為奴隸;儘管如此,伊拉克略還是沒能阻止阿卜杜勒-馬利克重新征服亞美尼亞[14][20][22]。
提比略試圖通過重組軍隊結構、重組基比拉奧特軍區[14][24]、修繕君士坦丁堡海牆等舉措來增強拜占庭帝國軍隊實力[25]。提比略還將注意力集中在賽普勒斯島,自他前任查士丁尼二世將許多居民遷移到基齊庫斯地區後,賽普勒斯島人口稀少[14][24]:698/699年,提比略與阿卜杜勒-馬利克開展談判,允許那些被遷移到基齊庫斯以及被阿拉伯人俘虜並帶到敘利亞的賽普勒斯人返回故土[6][14][24]。提比略還用來自托羅斯山脈的馬代特軍隊加強賽普勒斯島的駐軍[24]。據歷史學家沃倫·崔德戈德所述,提比略試圖通過設立新軍事省份、創建撒丁軍區、將西西里軍區從拉文納總督區分離出來等方式在海上遏制阿拉伯人[26]。提比略還將貴族之子、未來的皇帝菲利彼庫斯流放到凱法利尼亞島[27]。

702年,查士丁尼二世從赫爾松軍區(今克里米亞)逃脫,獲得哈扎爾可汗比西爾(688/690年—730年在位)支持,比西爾將妹妹塞奧多拉許配給查士丁尼為妻,歡迎他來到位於法納戈里亞的宮廷。到703年,有關查士丁尼正試圖爭取支持以奪回皇位的消息傳入提比略耳中,提比略迅速派遣使者前往哈扎爾汗國,要求他們將查士丁尼交給拜占庭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查士丁尼逃脫抓捕,轉而尋求保加爾汗特爾維爾(700年—721年在位)支持[25]。705年,查士丁尼率領一支由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組成的軍隊來到君士坦丁堡,圍攻三天,之後偵察兵發現一條古老且廢棄不用、從城牆下穿過的排水管道。查士丁尼和一小隊士兵利用這條通道進入君士坦丁堡城內,從城牆北部靠近布拉赫奈宮的地方出來,隨後迅速占領布拉赫奈宮。提比略逃往比提尼亞的索佐波爾城,躲避追捕達數月之久,最終還是被捕[14][28]。查士丁尼圍攻和提比略被捕的確切時間較為複雜。據錢幣學家菲利普·格里爾森所述,查士丁尼二世於8月21日進入君士坦丁堡城[29][30],但據研究拜占庭帝國的學者康斯坦斯·海德稱,查士丁尼在7月10日占領君士坦丁堡城,而8月21日這個日期要麼是提比略在索佐波爾被捕的時間,要麼是他被押回君士坦丁堡的時間[29]。六個月後,很可能是在2月15日[21],查士丁尼將利奧提烏斯和提比略拖到競技場,當眾羞辱兩人,然後將兩人帶到柯尼基恩(靠近基奈戈斯門的一個街區)斬首[6][25][30]。利奧提烏斯和提比略的屍體被拋入大海,但後來被找回,埋葬在基納里阿達島上的一座教堂里[6]。
Remove ads
海德評論說,儘管人們對提比略知之甚少,但現有證據表明他是一位「認真盡責且卓有成效的統治者」,並指出如果他在位時間更長的話,或許會被銘記為「真正偉大的拜占庭皇帝之一」[9]。凱吉指出,拜占庭帝國後續王朝及其相關歷史學家往往將拜占庭帝國在非洲永久喪失領土的責任歸咎於提比略,不過他認為,在提比略登上皇位之時,拜占庭人想要恢復對非洲的控制已為時過晚[31]。
提比略有個兒子叫塞奧多西,塞奧多西在729年成為以弗所主教,主持754年海爾里亞大公會議[32][33],還為皇帝利奧三世(717年—741年在位)和君士坦丁五世(741年—775年在位)出謀劃策[34]。研究拜占庭帝國的學者格雷厄姆·薩姆納提出,提比略的這個兒子後來可能成為皇帝狄奧多西三世(715年—717年在位)。薩姆納提供的證據顯示,這兩個人在相近的時間擔任以弗所主教:根據《阿迪納編年史》記載,皇帝狄奧多西三世在716年後成為主教,而提比略的兒子塞奧多西在729年成為主教,這表明他們可能是同一個人[33]。不過研究拜占庭帝國的學者西里爾·曼戈和羅傑·斯科特認為這一理論不太可能成立,因為這意味著皇帝狄奧多西三世在退位後還得再活三十年[35]。提比略家族的其他詳細情況,包括他配偶的名字,都已失傳,這是被稱為二十年混亂期的提比略統治時期動盪所造成的常見後果[9]。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