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揚州學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揚州學派,清初乾嘉學派的重要分支。

揚州學派起於揚州[1]淵源自顧炎武,盛於乾隆中葉,[2]接承吳派皖派,表現在形聲訓詁之學、典章制度之學,兼及金石、銘文、戲曲、諺謠等。[3]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提到:「無吳、皖之專精,則清學不能盛;無揚州之通學,則清學不能大。」如汪中焦循等人,在乾嘉時期即已有「通儒」之譽。[4]

揚州學者在其學術表現方面,是屬於「博通」的代表學派,其治學方向亦屬多元,如淩廷堪專精於《三禮》,王懋竑朱澤澐專精於朱子學,劉文淇專精《左傳》,劉寶楠專精於《論語》。[5]其中,劉文淇以積四十年之功撰寫《左傳舊註疏證》,僅及「長編」即遽然長逝。其子劉毓崧繼之,亦未就而卒;其孫劉壽曾再繼志之,僅撰至「襄公四年」又抱憾而逝。使得孫詒讓感觸說:「發憤千秋大業,虧於一簣。」[6]

代表人物

高郵

  1. 王念孫:著有《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等。
  2. 王引之:著有《經義述聞》、《經傳釋詞》、《周秦、春秋名字解詁》、《太歲考》等。

江都

  1. 汪中
  2. 汪喜孫
  3. 黃承吉(1771-1824):原籍安徽歙縣。著有《經說》、《讀周官記》、《讀毛詩記》等。
  4. 淩廷堪(1757─1809):原籍安徽歙縣。著有《禮經釋例》。
  5. 凌曙(1775-1829):著有《四書典故覈》、《董子春秋繁露注》、《春秋公羊禮疏》、《春秋公羊禮說》、《春秋公羊問答》、《儀禮禮服通釋》、《禮論略鈔》等書。

甘泉

  1. 江藩
  2. 焦循(1763─1820 ):著有《雕菰樓易學三書》、《群經補疏》、《孟子正義》等。
  3. 焦廷琥

儀徵

  1. 阮元(1764-1849):組織編纂《經籍纂詁》、匯校《十三經註疏》等。
  2. 劉文淇:著有《春秋左氏傳舊疏考證》。
  3. 劉毓崧:劉文淇長子,續寫《春秋左氏傳舊疏考證》一書,未竟書而卒。另有《周易、尚書、毛詩、禮記舊疏考正》四卷、《經傳通義》等書。
  4. 劉壽曾:劉毓崧長子,續寫《春秋左氏傳舊疏考證》一書,未竟書而卒。

興化

  1. 任大椿
  2. 劉熙載(1813-1881):著有《藝概》一書。

寶應

  1. 劉台拱(1751-1805):著有《論語駢枝》、《經傳小記》、《論語補注》等書。
  2. 王懋竑(1668—1741):著有《朱子年譜》。
  3. 朱澤澐
  4. 朱光進:朱澤澐之子,少承家學,著《讀禮偶鈔》。
  5. 朱彬:著有《經傳考證》、《禮記訓纂》。
  6. 劉寶楠
  7. 劉寶樹
  8. 劉恭冕(1824-1883)
  9. 成蓉鏡(1816-1883):著有《春秋世族譜拾遺》、《鄭志考證》、《釋名補證》等。
  10. 劉嶽雲
  11. 劉師培

注釋

Loading content...

參考書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