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揚州學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揚州學派,清初乾嘉學派的重要分支。
揚州學派起於揚州,[1]淵源自顧炎武,盛於乾隆中葉,[2]接承吳派、皖派,表現在形聲訓詁之學、典章制度之學,兼及金石、銘文、戲曲、諺謠等。[3]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提到:「無吳、皖之專精,則清學不能盛;無揚州之通學,則清學不能大。」如汪中、焦循等人,在乾嘉時期即已有「通儒」之譽。[4]
揚州學者在其學術表現方面,是屬於「博通」的代表學派,其治學方向亦屬多元,如淩廷堪專精於《三禮》,王懋竑、朱澤澐專精於朱子學,劉文淇專精《左傳》,劉寶楠專精於《論語》。[5]其中,劉文淇以積四十年之功撰寫《左傳舊註疏證》,僅及「長編」即遽然長逝。其子劉毓崧繼之,亦未就而卒;其孫劉壽曾再繼志之,僅撰至「襄公四年」又抱憾而逝。使得孫詒讓感觸說:「發憤千秋大業,虧於一簣。」[6]
代表人物
注釋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