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契爾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柴契爾主義(英語:Thatcherism)是英國政治家瑪格麗特·柴契爾的一套經濟、社會、政策主張,也可描述她本人的行事風格。柴契爾夫人在1975年至1990年間任保守黨黨首,並在1979年至1990年擔任英國首相長達11年半。正如柴契爾夫人自己在1975年保守黨大會上所說的,她拋棄了英國的「共識政策」,將自己稱為「堅信的政治家」(Conviction politician[1]。柴契爾認為國家對經濟不應過分干預,不受限制的市場資本主義帶來最大效率,並實施一系列公共事業的私有化、去監管化、減稅、取消匯率管制、打擊工會力量、削減福利開支等措施[2]。柴契爾主義至今仍對保守黨的經濟政策發揮影響力。

自由意志主義

柴契爾聲稱自己在創建一場自由意志主義運動[3][4],否定了以往的托利黨主義[5]。柴契爾主義在保守黨內是與自由意志主義聯繫起來的[6],儘管這位自由意志主義者達成目標的方式是使用強硬手段或者是專制的領導[7]。英國政治評論家安德魯·瑪爾說道自由意志主義「在柴契爾主義內,非官方的,占有主導地位」[8]。他的一些繼任者,如麥可·波蒂略(Michael Portillo)和阿蘭·鄧肯(Alan Duncan)延續了自由意志主義的成分,John Redwood則走向了更民粹主義的道路[9][10]

一些評論家也認為柴契爾主義不是自由意志主義的一種,因為柴契爾主義減少了工會的力量和地方自治權,有建立強大中央政府的傾向。英國學者Andrew Gamble認為柴契爾主義是「自由經濟加強勢政府」[11]西蒙·詹金斯指責柴契爾夫人在將英國「國家主義化」(nationalisation)[12]

大西洋主義

Thumb
柴契爾夫婦與雷根夫婦在白宮北門廊,1988年9月16日

柴契爾夫人主張與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合作,在其任內下的英國與同時期雷根治下的美國擁有高度一致的政策。如反對大政府、主張減稅以及對抗蘇聯等。

經濟

Thumb
英國每年的GDP增長。其中高亮的1979-1990年區間,為柴契爾夫人執政時期,使得經濟形勢扭轉。

柴契爾主義通常與經濟學理論上的貨幣理論相結合。與以往的政府政策相對,貨幣主義強調控制通貨膨脹而非控制失業。根據貨幣理論,通貨膨脹是經濟體中貨幣過量的結果,據此政府應當控制貨幣供給。然而,在1979年不僅僅是柴契爾夫人派支持對通膨加強控制;工黨領袖丹尼士·希利已經接受了一些貨幣主義政策,比如削減公共開支以及銷售英國石油公司中的政府股權。

然而,也有人[誰?]說,柴契爾政府實際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貨幣主義者。

強硬對抗工會

柴契爾夫人上台後,逐步削弱及瓦解工會力量,阻止工會騎劫政府運作。其中引發的最大衝突是1984年至1985年因關閉礦井引發的英國煤礦工人大罷工,但最終以失敗告終。一度被認為勢力強大,曾在1974年領導罷工迫使保守黨的希思政府垮台的全國礦工聯盟作為罷工領導者嚴重挫敗。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