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撒馬利亞起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撒馬利亞起義是484年至573年撒瑪利亞人在巴勒斯坦第一行省發動的一系列反對東羅馬帝國的起義,起義雙方都經歷了大規模的暴力衝突,帝國及其附庸國伽珊尼德王國的殘酷鎮壓導致撒瑪利亞人在該地人口銳減。這些事件不可逆轉地改變了該地區的人口結構,使得基督徒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成為巴勒斯坦地區的主導群體直到636年穆斯林征服黎凡特。[1]
Remove ads
衝突背景
猶太-羅馬戰爭之後,原本在人口上占主導地位的猶太人社群在羅馬帝國猶太行省和南黎凡特海岸幾乎滅絕,只在猶地亞南部、加利利和戈蘭高地保留了多數人口。撒瑪利亞人和東羅馬帝國基督徒填補了南黎凡特中部地區的人口空白,而納巴泰人和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伽珊尼德)則定居在帝國邊緣地區。
這段時期被認為是撒瑪利亞社群的黃金時代。大約135年,在猶太行省爆發巴柯巴起義後,基立心山聖殿得以重建。隨著羅馬軍團的撤離,撒瑪利亞人在3世紀和4世紀享有有限的獨立。撒瑪利亞大祭司巴巴拉巴(約288-362年)將其領土劃分為多個地區,並從撒瑪利亞貴族家庭中選出地方統治者。他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並建立了國家機構。撒馬利亞人的大部分禮拜儀式都是由巴巴拉巴在此期間制定的。然而,這段半獨立時期很短暫,東羅馬軍隊攻佔了撒馬利亞,將巴巴拉巴俘虜到首都君士坦丁堡。幾年後,約在362年,他死於獄中。[2]
Remove ads
賈斯塔起義(448年)
在皇帝芝諾(474-475年和476-491年在位)統治期間,殖民地城市弗拉維亞尼亞波利斯(示劍)的基督教徒與撒瑪利亞人之間的關係急劇緊張。據撒瑪利亞人的消息來源稱,芝諾——他們稱之為「以東王扎伊特」——對撒瑪利亞人進行了殘酷的迫害。皇帝前往尼亞波利斯,召集撒瑪利亞長老,要求他們皈依基督教;當他們拒絕時,芝諾下令殺死許多撒瑪利亞人,並將他們的猶太會堂重建為基督教教堂。隨後,芝諾佔領了基立心山,並建造了幾座建築,其中包括一座為他剛去世的兒子(利奧二世)修建的墳墓,並在墓前安放了一個基督教十字架,迫使撒瑪利亞人匍匐在墳墓前。
484年,撒瑪利亞人因謠言而起義,謠言稱基督徒打算轉移亞倫的兒子和孫子以利亞撒、以他瑪和非尼哈的遺體。他們闖入尼亞波利大教堂,殺死了裡面的基督徒,並砍斷了主教特雷賓托斯的手指。
撒瑪利亞人選舉賈斯塔或賈斯塔薩斯(Justasas)為國王,並遷往濱海凱撒里亞,那裡居住著一個著名的撒瑪利亞人社區。在濱海凱撒里亞許多基督徒被殺,聖普羅科比教堂被摧毀。[1]賈斯塔在馬戲團裡舉行了各種遊戲來慶祝勝利。[1]
根據編年史家約翰·馬拉拉斯記載,巴勒斯坦行省「阿拉伯利姆斯」部隊指揮官阿斯克勒庇俄斯的部隊得到了凱撒利亞的官員雷格斯的增援,擊敗了賈斯塔,殺死了他,並將他的首級獻給了皇帝。[1][3]同時,特雷賓托斯逃往君士坦丁堡,請求軍隊駐紮以防止進一步的攻擊。根據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記載,特雷賓托斯向芝諾請求復仇[1];皇帝親自率軍隊前往撒馬利亞平息叛亂。[4][需要較佳來源]
由於叛亂,芝諾在基立心山上建造了一座教堂,供奉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他還禁止撒馬利亞人前往山上舉行宗教儀式,並沒收了他們在那裡的猶太教堂。皇帝的這些行為進一步激起了撒瑪利亞人對基督徒的憤怒。[5]
一些現代歷史學家認為,撒瑪利亞文獻中記載的事實順序應該顛倒過來,因為對芝諾的迫害是叛亂的結果而非原因,應該發生在484年之後,大約489年。芝諾重建了尼亞波利斯的聖普羅科比烏斯教堂,撒瑪利亞人被禁止進入基立心山,山頂上建有一座「信號塔」,用於在發生內亂時發出警報。[3]
Remove ads
495年撒瑪利亞人騷亂
495年,在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統治期間,撒瑪利亞人再次叛亂,重新佔領了基立心山。據說,在一名撒瑪利亞婦女的指揮下,撒瑪利亞暴徒佔領了聖瑪利亞教堂,並屠殺了駐軍。[1]這場叛亂隨後被帝國駐埃德薩總督普羅科比烏斯鎮壓[3],撒瑪利亞人的領袖們被殺。[1]
本·薩巴爾起義(529–531年)
在一位魅力非凡、自詡彌賽亞的尤利安努斯·本·薩巴爾領導下,撒瑪利亞人於529年發動了一場戰爭,有時被稱為「最後的撒瑪利亞起義」[1] ,以建立一個獨立撒馬利亞國。這場起義或許是所有撒瑪利亞起義中最激烈的一次。根據普羅科匹厄斯所述,暴力事件的起因是帝國當局透過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敕令對撒瑪利亞人施加的限制;而斯基托波利斯的西里爾則指出,基督徒與撒瑪利亞人之間的宗派緊張是這場起義的主要原因。[6]
在斯基托波利斯及其鄉村發生大規模騷亂後,叛軍迅速攻占了尼亞波利斯,本·薩巴爾成為他們的國王。[7] 本‧薩巴爾奉行嚴格的反基督教政策:尼亞波利的主教和許多神父被殺害,他迫害基督徒,摧毀教堂,並在鄉村組織遊擊戰,驅逐基督徒。[7]根據當代文獻記載,這位主教名叫阿蒙納斯(Ammonas,也稱薩蒙或阿蒙)。[來源請求]作為回應,巴勒斯坦第一行省的軍隊與當地總督和附庸國伽珊尼德王國的國王被派去鎮壓起義[7]本·薩巴爾率軍撤出尼亞波利後被包圍並擊敗。[7]被捕後,他被斬首,頭顱上戴著王冠,被送往君士坦丁堡。[7]
到531年,叛亂被鎮壓。[8]數以萬計的撒瑪利亞人死亡或淪為奴隸,死亡人數可能在2萬至10萬之間。[1]此後,帝國實際上取締了撒馬利亞教。根據普羅科匹厄斯記載,大多數撒瑪利亞農民在這場起義中選擇反抗,結果「被砍成碎片」。[1]此外,撒瑪利亞這片「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如今卻無人耕種」。[1]
Remove ads
556年撒瑪利亞人起義
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556年又面臨一場大規模的叛亂。這一次,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似乎結盟,在7月初在凱撒利亞發動了叛亂。[9]:31他們襲擊了城裡的基督徒,殺死了許多人,之後又襲擊並洗劫了教堂。巴勒斯坦第一行省總督史蒂芬努斯和他的護衛隊遭到重創,最終總督在躲藏於家中時被殺。[9]:31史蒂芬努斯的遺孀抵達君士坦丁堡後,史蒂芬努斯的上級東方管區總督阿曼提烏斯奉命平息叛亂。[9]:31
儘管猶太人參與了叛亂,但這場叛亂獲得的支持似乎不如本·薩巴爾的叛亂。[9]:31聖誕教堂被燒毀,這顯示叛亂已經向南蔓延至伯利恆。據說,叛亂後有10萬或12萬人被屠殺。其他人則遭受酷刑或被流放。然而,這可能有些誇張,因為懲罰似乎僅限於凱撒里亞地區。[10]
572年起義
然而,緊張局勢並未結束。皇帝查士丁二世(565-578年在位)抱怨「撒瑪利亞人在迦密山腳下對基督教教堂和聖像所犯下的暴行」。[9]:31可能是為了回應這一事件,查士丁二世於572年5月下令撤銷他的舅父查士丁尼授予的權利。[9]:30–31[11]作為回應,第二次撒瑪利亞人和猶太人的聯合起義於572年夏天爆發,並於573年初或578年再次爆發。[11][12]以弗所的約翰和尼基烏的約翰可能描述了這次起義。[11]
後續
撒瑪利亞人的起義引發了東羅馬帝國的嚴厲鎮壓,其特徵是大規模屠殺、酷刑和強迫皈依,導致連續五個世代的撒馬利亞人慘遭殺害,並摧毀了該社群的自我更新能力。[13]他們在基立心山的宗教中心被摧毀,他們的合法權利被剝奪,他們被推到了社會的邊緣。[13]法國考古學家克勞丁·多芬將這場鎮壓描述為種族清洗行為。[13]到636年穆斯林征服黎凡特前夕,撒瑪利亞人已成為一個勢力衰弱、政治上無足輕重的群體。[13]
在伊斯蘭教正統哈里發時期,撒瑪利亞人的數量一直很低,與東羅馬帝國晚期的情況類似──這是先前起義和強迫皈依的結果。[14]當代資料稱,在穆斯林入侵之前,濱海凱撒里亞省共有70萬人口,其中約有3萬至8萬撒瑪利亞人(另有約10萬猶太人),而該省人口大多為基督徒。[15]到了正統哈里發早期,撒瑪利亞人的流散已從記錄中消失,除了埃及和大馬士革的一些小社區。[14]埃及撒瑪利亞人社區的擴張很可能是由於穆斯林入侵導致巴勒斯坦沿海城市湧入的難民。
穆斯林征服黎凡特後,撒瑪利亞人遭受的社會和經濟歧視比基督徒和猶太人更為嚴重,因為穆斯林統治者經常懷疑撒瑪利亞人是否是「有經者」。根據內森舒爾的說法,征服最初使該社區受益。[16]許多撒瑪利亞人因為經濟、社會和神學原因而皈依伊斯蘭教,社區的人數持續減少。[16]
一些較狂熱的哈里發,如曼蘇爾(754-775年在位)、哈倫·拉希德(786-809年在位)和穆塔瓦基勒(847-861年在位)有時會對撒瑪利亞人進行嚴厲迫害。[17]伊斯蘭宗教領袖也定期煽動反撒瑪利亞人的情緒,有時甚至呼籲消滅他們,以鞏固自己的權力。[18]結果,撒瑪利亞人的財富幾乎被摧毀。[18]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