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擁女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支持女性主義(Pro-feminism),指的是支持女性主義理念,但未必視自己為女性主義運動成員的立場。此詞最常用來描述「男性女性主義者」,即積極支持女性主義、致力於推動女性與男性在政治、經濟、文化、個人與社會層面平等的男性[1]。許多支持女性主義的男性活躍於政治運動,重點多為性別平等、女性權利、終止對女性的暴力等領域。

隨著女性主義理論於1960年代獲得部分男性支持,這些男性組成意識覺醒小組(consciousness-raising groups),但他們對不同女性主義流派及政治立場仍有差異。然而,男性是否能稱為「女性主義者」在部分人士間引發爭議——一些女性與男性認為「女性主義」專屬於親身經歷不平等與壓迫的女性。針對這類異議,一些團體提出如「反性別歧視」(antisexism)、「支持女性主義」(pro-feminism)等替代用語加以辯護[2]

支持女性主義的男性團體常見行動包括:針對男孩與年輕男性的反暴力教育、提供職場性騷擾工作坊、社區教育推廣、協助男性施暴者心理輔導等。

此外,這些男性也參與男性健康男性研究、推動學校性別平等課程設計等多元領域。支持反色情運動的男性女性主義者也參與反對色情產業立法,並有時與女性主義團體或女性庇護中心合作。

有些持有女性主義理念、或為女性主義倡議者的人,雖支持女性主義,但不自認為「女性主義者」,也會自稱為「支持女性主義者」;另一些人則不希望自己或他人被視為女性主義運動一分子。部分運動人士[誰?]認為男性不能自稱女性主義者,應統稱「支持女性主義者」,即便這些男性自認女性主義者也然。亦有批評指責拒絕自稱女性主義者的男性。多數主流女性主義團體(如全國婦女組織女性主義多數基金會)則傾向稱男性運動者為「女性主義者」,而非「支持女性主義者」。

Remove ads

支持女性主義的男性

美國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一波女性主義以來,男性對於女性主義與社會變革有多種回應。例如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於1859年在《大西洋月刊》發表〈女人應該學習字母嗎?〉。

男性女性主義者不僅接受女性主義觀點,更積極倡議女性平等。相較於反女性主義者懷舊傳統、反對現代變革,支持女性主義的男性則肯定現代化帶來的解放潛力[3]。他們認為,選舉權只是女性主義挑戰壓迫性社會秩序的表徵,長遠來看,這將造福男女全體美國人[3]

部分人認為,支持女性主義的男性屬於現代男性運動中的一支,主張對女性主義保持同理。他們強調男性也該參與女性主義、倡導性別關係與制度的改變。有學者認為,女性主義運動若要普及、持續發展,男性的參與十分重要[4]。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越來越多支持女性主義的男性投入反強暴、反暴力、批評媒體女性物化等活動。許多行動者在刊物與著作中有所記載,如自1983年以來,由Rob Okun主編的《Voice Male》雜誌[5]

Marge Piercy(1969)則批評部分自由派男性政客僅為選票而表態女性主義,行為與立場並不一致[6]

這類男性常見於社會運動家如August Bebel[7]

Remove ads

反對對女性的暴力

部分男性女性主義者參與防止家庭暴力與支持受害女性等領域。反暴力運動者協助庇護所、受害者諮商、施暴者輔導,並推動社會大眾認識議題。許多男性倡議者[8]主張,對女性的暴力是全社會的問題,男性應加以關注,並關注產生加害者的社會環境。研究也分析造成對女性暴力的文化因素[9]

白絲帶運動即是在加拿大蒙特婁理工學院大屠殺事件後創立,致力於提高男性對女性暴力問題的認識[9][10]

反強暴運動

雖然美國反強暴運動中男性參與仍屬少數,但有些男性作為庇護所、支持團體、危機應變小組的成員,發揮重要作用[11]。許多男性倡議者[11][12]表示,其行動常遭遇不信任與憤怒。文獻指出,終結強暴與對女性暴力,需先提升男性對這些議題的認知[11]

部分男性因參與反強暴行動,遭遇「不夠男子氣概」等社會標籤。在歐美,偏重強悍、主導、自立、異性戀、壓抑情感等霸權男性氣質的文化,讓男性參與性別議題更易被邊緣化[13][14]。倡議者主張,唯有將男性氣質重新定義為可包容關懷與脆弱,男性才能更積極參與反對強暴。

反色情運動

部分支持女性主義的學者認為,色情產業中的性別呈現助長性暴力、厭女與兩性不平等。他們主張,色情片中男性主導、暴力與貶抑女性的畫面,使消費者將暴力帶入現實生活[15]。這些趨勢也助長了強暴文化與物化女性[15]

核心理念

由於缺乏明確的組織化運動,支持女性主義男性的動機與目標多元。一些網站歸納常見動機包括:

  • 同意男女平等、應享有同等權利的理念。
  • 對女性主義抱持熱情、貫徹於日常生活的承諾。
  • 對傳統西方思想模式及其強調男性視角的激進質疑[16]

支持女性主義者常關注對女性的暴力性別歧視、職場薪資與升遷不平等、人口販運生育權等議題。支持反色情運動的男性也參與相關行動。

普遍共識包括:

  • 女性在社會中承受不平等與不公,男性則因性別而享有特權;
  • 現有主流男性氣質既壓迫女性,也侷限男性自身,男性應對自身行為負責,並推動其他男性改變;
  • 個人與社會層面的改變同等重要。

如同女性主義內部存在多樣觀點,支持女性主義的男性對男性特權、性別角色限制的看法亦有歧異。有些人強調男性特權,有些則認為性別角色同時壓抑男女。

多數支持女性主義的男性也關注階級、種族、性取向、年齡等其他社會不公,並認為這些因素會交互影響兩性關係。

部分早期著作如Jon Snodgrass的《A Book of Readings for Men against Sexism》、Michael KimmelMichael Messner編的《Men's Lives》、Joseph Pleck的《The Myth of Masculinity》等,被認為是美國支持女性主義男性運動的思想源頭。這些著作主張性別是社會建構、男性同樣受到刻板性別角色之害,若男性有意識到這些問題,便會願意放棄特權[2]

Remove ads

與女性主義的比較

部分女性主義者及支持者認為,男性不適合自稱「女性主義者」[17]。對於這點,運動內部也有討論。有些人認為,主張男性不能是女性主義者的理由其實是一種本質主義,違反女性主義原則[18]

另有意見認為,男性運動可能產生「反撲」傾向,轉為維護男性特權。儘管多數支持女性主義的男性認為,男性應主動消除性別不公,但也有觀點認為「男性運動」並非最佳路徑[19]

參見

重要支持女性主義作家

  • Kenneth Clatterbaugh
  • Raewyn Connell
  • Michael Flood
  • Clive Hamilton
  • Byron Hurt
  • Robert Jensen
  • Jackson Katz
  • Michael Kimmel
  • John Stuart Mill
  • Michael Messner
  • John Neal
  • Rob Okun
  • Jeremy Adam Smith
  • John Stoltenberg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