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擊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擊球
Remove ads

棒球壘球的團隊運動中,擊球(英語:Batted ball)是指擊球員投手投出的球擊入場內。擊出的球可以是界內球,也可以是界外球,依擊球品質分為高飛球、衝天砲、平飛球及滾地球。在棒球比賽中,界外球算作是投手的好球,但若投手在該打席已經有兩次好球,且非擦棒被捕觸擊,則不會再記一次好球。高飛球是指以弧形方式飛行且有較遠飛行距離的;衝天砲是指飛行距離極短的高飛球;平飛球是指貼近於地面飛行的球;而滾地球是指擊出後不久落地並滾行。上述類型以平飛球最常發生意外,對守備員、裁判及場邊觀眾構成威脅,歷史上曾有人因此而過世。

Thumb
密爾瓦基釀酒人隊凱西·麥克基將球擊入場中

界內與界外

Thumb
由本壘向一壘方向延伸的界線。

在棒球場上,從本壘畫出兩條界線,分別往一壘三壘方向,並一直延伸到外野的全壘打牆[1]:147;兩條界線之間的區域,包括界線本身,屬於界內區[1]:147;在球場內,界內區以外的區域為界外區[1]:149

通常,界內與否是根據球在首次落地的位置或首先被球員接觸的位置來判斷。也就是說,擊球落在界內區域或先被界內區的球員接觸是屬於界內球,而落在界外區或先被界外區的球員接觸屬於界外球。然而,在一壘或三壘以前的擊球將根據首次被球員接觸的位置或停球的位置來判斷[1]:147

滾地球通常需要通過一壘或三壘後,才能確認是界內球,此項規定訂於1860年至1879年間[2],其規定防止擊球員故意將球觸擊至本壘板附近的邊線區域,其角度會使球進入遠離守備員的界外區域,使擊球員能安全上壘[2]

守備員可以嘗試在球落地前接殺任何在球場內的球,這也包含在界外區;但守備員若離開球場,例如進入觀眾區或球員休息區,則接殺無效,視為界外球[1]:39

在今日,擊出的球若在界內範圍且未經落地的情況下,越過全壘打牆即為全壘打[1]:22;但在1931年以前並非如此[3],球必須在被撿起或停留時在界內區,才算全壘打[4]。在1931年以前,球落地後翻越全壘打牆即為全壘打;但在今日,紀錄上會是場地規則的二壘安打[5][6]

界外球通常算作一次擊球,記好球一次,若已經兩次好球則通常不紀錄[3];在慢速壘球中,界外球始終算作一次好球,若已經有兩次好球則擊球員出局,紀錄上為三振[7]

Remove ads

擊球類型

美國職棒大聯盟對於擊球品質分為四類,為高飛球、衝天砲、平飛球及滾地球[8][9][10][11]

Thumb
一個外野手準備接住一個高飛球

高飛球

高飛球(Fly ball)是指以弧線飛行的球,並飛至外野[1]:147。出於統計目的[註 1],美國職棒大聯盟對到外野的飛球稱為高飛球,而留在內野的飛球稱為衝天砲[9]

守備員會試圖在球下降時接住高飛球,如果球在落地前被接住,則記錄為出局[12]。但早期的棒球規則,球落地後反彈被守備員接住,即出局;在1864年後,界內球落地後反彈被守備員接住,不會立即出局;在1883年後,球在界外區落地即算界外球[6]

衝天砲

衝天砲(Pop-up)是指留在內野的飛球,擊球員有極大的機率會出局[8];在無人出局或一人出局,且一壘和二壘皆有跑壘員,若擊球員將球擊成衝天砲,有很高的機率會被宣判為內野高飛必死球英語Infield_fly_rule,無論守備員是否接殺,擊球員皆會出局[13]:188

平飛球

Thumb
一名內野手正準備接平飛球

平飛球(Line drive)是指貼近地面且近乎直線飛行的飛球[14]。這是最容易形成安打的擊球類型,佔70%[15]。當兩人出局前一壘有跑壘員時,內野手有接觸擊球員擊出的平飛球但未確實接捕,則停止球成立而擊球員出局,壘上所有跑壘員回到該次擊球前的壘包[13]:52-53

滾地球

滾地球(Ground ball)是指飛行的軌跡極低,很快的接觸地面後在地面滾行;而高飛球、衝天砲及平飛球在落地後的滾行,不被視為滾地球[1]:149

統計數據

Thumb
在2012年上場擊球時的朱利奧·丹尼爾·馬丁尼茲

美國職棒大聯盟的官方網站使用上述四個擊球類別作為統計數據,作為擊球狀況的一部分。例如,在2022年賽季波士頓紅襪隊指定打擊朱利奧·丹尼爾·馬丁尼茲的擊球中,滾地球佔38.2%,高飛球佔30.8%,平飛球佔26.7%,衝天砲佔4.3% [16]

FanGraphs英語FanGraphs網站提供擊球的統計數據,但對於衝天砲及高飛球皆統稱為高飛球,然後針對高飛球中另外標記衝天砲佔高飛球的百分比[17];FanGraphs對於馬丁尼茲在2022年賽季的統計數據中,有38.2%為滾地球,39.7%為高飛球,22.1%為平飛球[註 2][18];而馬丁尼茲在所有高飛球中,衝天砲佔5.8%[18][17]

根據FanGraphs的統計,在2010年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季中,有44%為滾地球,35%為高飛球,21%為平飛球,在高飛球中有11%為衝天砲[17]

Remove ads

特殊的規則

以下有特殊的規則。

內野高飛必死球

Thumb
裁判對於衝天砲做出內野高飛必死球的判決手勢

當不足兩個出局且一壘和二壘上都有跑壘員時,擊球員擊出了衝天砲被內野手掌握,依照規則無論接殺與否,擊球員出局[1]

內野高飛必死球由裁判宣判,在衝天砲被內野手掌握時應立即的做出宣判[1]:149,裁判會將右手臂直指空中,然後做出出局的手勢[19]。如果被宣判為內野高飛必死球的衝天砲沒有被球員接觸,落在界外區或在經過一壘或三壘前滾到界外區,則內野高飛必死球的宣告失效,視為界外球[1]:149–150。以上的內野高飛必死球規則於1895年制定[3]

擦棒被捕

擦棒被捕是球輕輕的接觸到擊球員的球棒後,被捕手接捕[1]:149;當未滿兩次好球時,記好球一次;若已經兩次好球,則擊球員出局[20];此項規則於1895年制定[3]

觸擊

Thumb
一名擊球員執行觸擊

觸擊是一種特殊的擊球方式,指擊球員手握球棒觸球,非以一般的揮棒方式擊球[1]:145;觸擊較常在無人出局一壘有跑壘員時使用,藉此透過觸擊使場上的跑壘員推進至得點圈[21]

與其他類型的擊球不同,當兩次好球時,擊球員若以觸擊擊成界外球,則擊球員出局[1]:41,這項規則起源於1894年,目的是防止擊球員故意連續的將球擊出界外,使投手疲勞,影響比賽節奏英語Pace_of_play[22]

安全問題

Thumb
2013年6月15日,投手亞力士·柯布被平飛球擊中後被送往醫院[23]

在擊球的類型中,平飛球是最危險的擊球類型,在棒球歷史上,有許多人員因此受傷,此類被稱為強襲球;以下是發生於美國職棒體系的幾次較著名的強襲球事件:

  • 2007年7月,一壘指導教練邁克·庫博英語Mike_Coolbaugh在一場小聯盟的比賽中,被界外的強襲球擊中頭部而喪生[24]
  • 裁判戴爾·斯科特英語Dale_Scott在大聯盟有多次被強襲球擊中的紀錄,分別在2012年8月擔任主審時被擦棒球擊中[25],在2015年6月擔任二壘審時被平飛球擊中[26]
  • 2019年5月,大聯盟休斯頓太空人隊的主場比賽中,有一名球迷被界外球擊中,需要當場送醫治療[27]
  • 2021年6月,一場小聯盟比賽中,投手泰勒·松布英語Tyler_Zombro羅被104 mph(167 km/h)的強襲球擊中頭部,導致他癲癇發作[28]

參見

注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