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擠壓症候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挤压综合征
Remove ads

擠壓症候群(crush syndrome),是指大範圍的肌肉受到擠壓傷害,因為組織的壞死,會由壞死的組織中釋出肌紅素(myoglobin)、蛋白等有毒物質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造成血液動力不穩定性休克高血鉀症代謝性酸血症急性腎衰竭。若有軀幹擠壓合併腹部創傷,則死亡率更高[1]。擠壓症候群的案例多發生在地震戰爭等災難中。

快速預覽 擠壓症候群, 併發症 ...

擠壓傷在野戰醫學和地震醫學中給醫護人員提出了一些最大的挑戰,並且可能需要醫生對受傷部位的持續關注,必須對受傷者進行適當的生理準備。有可能在不截肢的情況下救出病人;但是,在極端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現場截肢[2]

Remove ads

病理生理學

日本醫師皆見省吾於1923年首次報道了擠壓症候群。他研究了三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腎功能衰竭死亡的士兵的病理學[3][4][5]。後來,英國醫生埃里克·拜沃特斯在 1941 年倫敦大轟炸期間亦描述了該症候群[6][7]

擠壓導致的腎臟實質的急性退行性變性主要原因是急性自身中毒,表現為血紅蛋白尿、血細胞增多並伴有腎高鐵血紅蛋白梗塞。這些全身效應是由創傷性橫紋肌溶解引起的。當肌肉細胞死亡時,它們會吸收鈉、水和鈣;橫紋肌溶解釋放鉀、肌紅蛋白、磷酸鹽、促凝血酶原激酶、肌酸和肌酸激酶,亦有可能造成高血鉀症導致心臟驟停[2]

最具破壞性的全身影響可能發生在沒有對病人進行適當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釋放擠壓壓力,造成 "再灌注綜合症"。除了直接受到擠壓影響的組織之外,組織還要在四肢進行突然的復氧。如果沒有適當的準備,病人在疼痛控制下,可能在治療時情緒高漲,但在不久就會死亡。這種突然的變化被稱為「微笑死亡」[8]

如果損傷不及時治療,擠壓症候群可以直接由腔室症候群誘發[9]。症狀包括疼痛、蒼白、感覺異常、麻痹和無脈[10]

Remove ads

治療

由於肌肉溶解是一種壞死,因此沒有特異性的治療選擇可以消除擠壓症候群中橫紋肌溶解的影響和損害[11]。然而,可以通過早期且迅速的預防行動來降低更多併發症的發生[12]。在擠壓症候群的治療中,最終需要血液透析和血漿置換等血液淨化療法。但是,由於血液淨化療法需要極其豐富的醫療資源,所以在災難醫療領域是最後手段。輕度至中度症狀的患者治療的要點是通過給患者補液來預防腎功能衰竭,還需要使尿液具有更鹼性的 pH 值(尿液鹼化)以糾正酸中毒,同時預防高血鉀,必要時進行血液淨化治療[12]

參見

參考來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