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攀枝花公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攀枝花公交
Remove ads

攀枝花公交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市內公共汽車系統,如今主要服務於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範圍內的各個城區,並有延伸至如東區五道河、西區格里坪鎮仁和區小寶鼎、金江鎮等重要礦區和郊區。2013年2月全市共有在冊運營公交車輛613台,營運線路35條,運營總長度479.85公里,城區公交網絡覆蓋率達到95%,日運營里程10萬餘公里,日客運量36萬人次。[1]2013年9月,運營公交車增至631台,運營線路37條。[2]

Thumb
攀枝花1路使用的宇通E10停靠在小攀枝花總站
Thumb
攀枝花12路使用的豪沃客車JK6106GPHEVN5型行駛在三線大道

運營公司

攀枝花公交多數時期由市屬國有企業專營,先後經歷了四個階段。

  • 1964年9月至1965年4月,西昌汽車運輸公司
  • 1965年4月至1971年6月,渡口汽車運輸公司
  • 1971年7月至1989年7月24日,渡口市公共汽車公司
  • 1989年7月24日至今,攀枝花公交客運總公司

攀枝花公交客運總公司是從事城市公共運輸的國有獨資企業。1990年代也曾有個體經營戶、民營企業與其他公有制企業參與公交運營,但已於2000年代初期全部退出。

歷史

攀枝花市的前身攀枝花特區於1965年3月成立,同年5月改稱渡口市,1987年改為攀枝花市。

攀枝花最早的公交雛形是1964年9月西昌汽車運輸公司抽調到仁和的兩部25座峨眉牌客車,於9月24日開始運營。線路往返仁和華山,乘客都是三線建設規劃勘查人員,乘車免費,沿途不設車站,招手即停。1965年4月增至每天對開5班,開始售票,上車5角。此後陸續增開線路,同年7月,渡口汽車運輸公司組建了客車站。1966年底有客車23輛,運營線路9條,全長177公里。

1971年5月根據渡口市革委天津市公用局革委簽訂的協議,由天津市公交系統內遷職工211人增援攀枝花公交。加上汽車運輸公司的50輛汽車和244名駕駛員,成立了渡口市公共汽車公司。公交線路從12條增為22條,車輛由88輛增至179輛,職工從200多人增至1300多人。1971年客運量302萬人次,1972年991萬人次,1980年3871萬人次。

1985年有市區公交線路和長途客運線路52條,運營里程4073.65公里,日客運量168084人次。其中市區線路38條,1024.65公里,日行車851個班次,日客運量166884人次;長途客車14條,3049公里,日行車12班次(包括隔日開行線路),日客運量約1200人次。市區線路中,市內線路12條,運營里程113.75公里,日開行647班次,日客運量129830人次;市內專線5條,運營里程61.50公里,日開行23班次,日客運量2760人次;礦區線路7條,運營里程182.80公里,日開行107班次,日客運量24952人次;郊區線路14條,運營里程666.60公里,日開行74班次,日客運量9342人次。[3]

Remove ads

運營線路

編號規則

  • 1-100路,幹線公交線路(即路面常規公交線路),是城市公交網絡骨幹。目前有27個不完全連續的編號在用。
    • 41-49路,礦區線路。目前41、44、45共3個編號在用。隨著礦區、市區、郊區角色不斷發展變化,此規則因難以遵守而被放棄。通達礦區的線路已不局限此號段。
    • 61-79路,郊區線路。目前63-66共4個編號在用。隨著礦區、市區、郊區角色不斷發展變化,此規則因難以遵守而被放棄。通達郊區的線路已不局限此號段。
  • 101-200路,支線公交線路(含社區巴士線路),是城市公交網絡向居民區的延伸。目前101-115共15個編號在用。
  • 201-300路,快速公交線路(跨站式快速公交線路),是對城市公交網絡骨幹線路的補充。目前暫無此種線路,號段所有編號預留中。[4]然而此規則公布後使用此號段的第一條公交線路並非跨站式快速公交線路。[5]
  • XX專線,過渡時期臨時線路,不在網絡規劃中,隨著城市發展將被其他線路取代。目前有阿署達(花舞人間)專線、三森專線和攀枝花學院專線。
  • K1-Kn路(跨線1-跨線n路),跨城市片區的長距離公交。曾有K1-K5共5個編號被使用。2012年K字頭編號廢除,相關線路更名至1-100路號段。
  • S1-Sn路(社區1-社區n路),是城市公交網絡向居民區的延伸。曾有S1-S7共7個編號被使用。2012年S字頭編號廢除,相關線路更名至101-200路號段。
  • 專線1-專線n路。曾有多個編號被使用,例如專線12路。2000年代初期專線編號被廢除,相關線路更名至1-100路號段,例如專線9路更名為17路。
Remove ads

運營中線路列表

數據截至2022年7月

更多資訊 線路編號, 運行路線 ...

}

更多資訊 線路編號, 運行路線 ...


Remove ads

已取消線路列表

  • 1路,渡口橋北↔沙溝(與K1路合併線路)
  • 8路[註 1],中心站↔瓜子坪
  • 9路,巴斯箐↔大花地南路(與7路合併線路)[7]
  • 10路,荷花池大橋北↔鑄造廠
  • 15路,智學北路↔格里坪
  • 16路,密地大橋南↔河石壩
  • 19路,南山↔東風
  • 24路,渡口橋南↔渡口橋北(繞行炳草崗大橋,新渡口大橋修好以後停運)
  • 33路,智學北路↔棗子坪上街
  • 42路,渡口橋↔二灘
  • 43路,
  • 46路[註 2],渡口橋↔紅果
  • 46路[註 3],攀鋼汽修總廠↔密地橋北
  • 47路,渡口橋↔務本
  • 61路,渡口橋↔大田
  • 62路,仁和↔總發
  • 63路[註 4],渡口橋↔平地
  • 65路[註 5],河門口公園↔同德
  • 115路,巴斯箐↔瑞豪車立方

線路變更

  • 2008年1月,因密地大橋限高1.75米通行,原K1路(瓜子坪↔沙溝)、6路(攀鋼汽修總廠↔巴斯箐)改在密地大橋南到發,增開46路(攀鋼汽修總廠↔密地大橋北)。
  • 2009年6月,11路取道龍珠路繞行,並將始發站延長至攀枝花學院南門,以配合市政務中心在炳三區新址辦公。
  • 2009年9月,7路將始發站延長至五十一廣場。
  • 2009年10月20日,原12路(密地大橋南↔巴斯箐)調整為(攀枝花學院↔巴斯箐)運營。
  • 2009年11月1日,公交仁和路歇橋站場竣工,為了進一步優化運營線路,原K1路(密地大橋南↔沙溝)和25路(渡口大橋南↔土城南街)均延長至路歇橋。同時,K1路全程收費上調為3元,25路由無人售票改為有人售票線路,全程票價上調為2元。
  • 2011年,41路(小寶鼎↔紫荊山)縮短為(小寶鼎↔渡口大橋南),並改為無人售票。
  • 2011年9月,4路和5路對調臨江路首末站,調整後4路到發湖濱路站(有線電視中心)、5路到發臨江路站。
  • 2011年9月28日,新密地大橋半幅試通車,K1路由密地大橋南始發改為(攀北↔路歇橋)運營,17路由原來經倮果大橋至五道河改為經密地大橋至五道河運營。同時,調整原46路運營線路,變更為8路(新民路↔炳草崗大街)。
  • 2012年4月,多條線路名稱更改:[4]
K1→1,攀北↔路歇橋
K4→63,沙溝↔攀枝花火車站
K5→65,攀枝花火車站↔小攀枝花
S1→101,攀鋼總醫院↔炳草崗大街
S2→102,高峰↔棗子坪
S3→103,和平巷↔梨華路/藍湖國際
S5→105,湖濱路↔攀枝花學院
S6直→106,仁和廣場↔路歇橋
S6環→107,仁和廣場↺土城街
  • 2012年7月23日至8月30日,因密地大橋尾礦管線由老橋改往新橋,密地大橋北橋頭至變電站因施工斷道,途經線路臨時調整。3路(渡口大橋北↔小攀枝花)臨時改走炳草崗和渡口火車站,經密地大橋和炳草崗大橋跨江;17路(炳草崗大街↔五道河)臨時改走南岸小沙壩,經密地大橋和倮果大橋跨江;45路(新民路↔雅江大橋)臨時縮短為雅江大橋經爛院子至變電站;65路(攀枝花火車站↔小攀枝花)臨時改走南岸小沙壩,經密地大橋跨江;3路額外開行區間車,由渡口大橋北經馬坎至變電站。
  • 2012年7月31日至10月10日,倮密路(隆慶東路)K0+000至K0+400段路面施工斷道,17路(炳草崗大街↔五道河)停止運營倮果花園至五道河路段。
  • 2012年8月2日,臨時增開17路區間車,運行五道河至倮果區間。
  • 2012年12月11日,受到前一天傍晚倮果大橋橋面塌陷影響,65路改走小沙壩,由密地大橋跨江。倮果大橋於2013年9月28日修復,65路已恢復從倮果大橋跨江,途經爛院子。
  • 2013年4月24日,12路(攀枝花學院↔巴斯箐)調整為(炳三區公交站↔巴斯箐)運營,同時延長末班時間至21:30。
  • 2014年11月25日,新建成的奧林匹克中心公交站投用,2路和2A(太平北路↔機場路)延長為(太平北路↔奧林匹克)。[8]
  • 2015年2月1日,原有25路(路歇橋↔渡口大橋南)部分班次延伸為(路歇橋↔渡口大橋南↔攀鋼總醫院),每天延伸24個班次。延伸段單獨售票,票價1元。[9]
  • 2015年2月1日,113路環線分解為A線(逆時針環繞)和B線(順時針環繞),並且均在中途增加西苑至人才公寓中途折返段。[10]
  • 2015年6月30日,撤銷政務中心終點站,11路(政務中心↔大花地南路)延長為(炳三區公交站↔大花地南路)、109路(政務中心↔海德堡)延長為(奧林匹克↔海德堡);113路由環線改為雙向通行(往返路徑相同),故不再存在A/B線之分。[11]
  • 2015年7月1日,成都鐵路局夏季調圖重大變化,攀枝花公交涉及火車站的63路、64路、65路首末班時間及班次安排隨之調整。[12]
Remove ads

新開線路

  • 2006年9月1日,攀枝花公交正式開通第一條社區巴士線路S1路(攀鋼總醫院↔炳草崗大街),公交線路覆蓋進入社區。
  • 2007年12月20日,S2路(高峰↔棗子坪)開通。
  • 2008年2月1日,K5路(攀枝花火車站↔小攀枝花)開通,方便了小攀枝花、密地一線的群眾前往攀枝花火車站的需要。
  • 2009年3月7日,S3路(梨華路↔河門口)、S4路(河門口↔格里坪)在西區開行,並且開闢有公交車專用車道。此舉被認為是政府和公交公司聯合打擊「黑車」的又一重要舉措。
  • 2010年12月6日,新開S6路(仁和廣場↔路歇橋)、S6路環線(仁和廣場↺土城街)。[13]
  • 2011年1月9日,開通S5路(湖濱路↔攀枝花學院),在炳草崗片區循環運營。[14]
  • 2011年9月30日,開通阿署達專線(中心廣場↔阿署達),無人售票,票價2元。[15]
  • 2012年7月26日,開通108路(馬鹿箐↔創力巷)、109路(政務中心↺開元名都),無人售票,票價1元。[16]
  • 2013年1月30日,開通35路(太平北路↔南湖國際)、66路(攀枝花火車站↔太平北路)。[17]
  • 2013年9月22日,開通110路(太平礦↔太平南路)、111路(南山↺巴斯箐),無人售票,票價1元。[18]
  • 2014年4月1日,開通27路(攀北↔聯通街),有人售票,全程票價2元。[19]
  • 2014年9月22日,開通112路(渡口大橋南↔向陽二村),無人售票,票價1元。[20]
  • 2014年11月25日,開通113路(奧林匹克↺四十中小學校)單向環線,無人售票,票價1元。[8]
  • 2015年8月30日,開通114路(馬蘭山社區↔礦運社區)無人售票。[21]
  • 2016年7月1日,開通115路(巴斯箐↔瑞豪車立方)無人售票。[22]
  • 2017年5月6日,開通9路(沙溝↔人民街)有人售票。[23]
Remove ads

IC乘車卡

  • 攀枝花公交IC乘車卡[24]
    • 充值類:A卡(電子錢包)、B卡(成人月票)、C卡(中小學生月票)三種;
    • 非充值類:壽星卡(7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愛心卡(傷殘者)兩種。
  • 攀枝花市民卡[註 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場站設施

按照《攀枝花市人民政府關於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的實施意見》,在「十一五」期間即2010年前要基本完成東區炳草崗、大渡口、小攀枝花,西區陶家渡、大水井,仁和區路歇橋、攀枝花火車站等公交換乘樞紐場站的建設。[28] 現實在主城區仍然有多條公交線路沿街停靠,亦無正規場站設施。攀枝花公交總公司將遷往機場路陳家埡口隧道旁,占地面積約64680平方米,炳三區陳家埡口停車場已先期建成投用。

災難事故

  • 1975年4月10日,周昌順駕駛自編5021號的客車自金江開往渡口,行至尾礦壩與密地橋之間從37米高處墜入金沙江,死亡33人、受傷32人,直接經濟損失15萬餘元。[3]
  • 1977年4月12日,周成元駕駛自編1077號的3路公共汽車從渡口大橋開往攀枝花[註 7],在渡口吊橋附近翻入崖下金沙江邊亂石堆上,死2人,傷27人,直接經濟損失3.4萬元。[3]
  • 1979年6月6日,1路公共汽車行至大渡口車站附近突然發生爆炸,當場炸死11人,重傷15人,輕傷21人。嫌犯謝發明系市郊前進公社社員,也被炸死。[29]
  • 1984年2月6日,渡口礦務局太平煤礦工人趙先和攜帶雷管炸藥在44路公共汽車上引爆,炸死4人,重傷8人,輕傷30人。[30]時值「嚴打」,從案發到趙先和被判死刑僅歷時7天。[31]

注釋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