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支座行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支座行動[1][2],又譯作「支座」護航戰[3](英語:Operation Pedestal,1942年8月3日-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組織的一次大規模物資運輸行動,由狂怒行動 、風箱行動(Operation bellows)及優勢行動三個主要行動組成(排列不分時間先後)。其目的是不惜一切代價將補給運輸給駐紮在馬爾他島、已然彈盡糧絕的英國駐軍,以保持盟軍對於馬爾他——這個與北非戰場的天然補給樞紐的控制。[4]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5年4月11日) |
背景
1814年,《巴黎條約》簽署之後,馬爾他正式成為大英帝國的直轄殖民地。由於馬爾他島是英國在地中海唯一的一塊殖民地,所以英國將其用作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海軍基地,並在馬爾他島部署了大量艦船及駐軍,以保障地中海航道的安全。[5]在希臘獨立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馬爾他更是扮演著英國的戰略後方和海軍補給基地。由於戰時大量傷員被轉移到馬爾他救治,因此馬爾他還獲得了「地中海護士」的美名 。[6]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為馬爾他島的英軍基地嚴重威脅到了軸心國地中海航道的安全,所以馬爾他島立即遭到德意海軍的聯合封鎖以及大規模的空襲,島上物資嚴重匱乏的同時英軍基地也面臨癱瘓的風險。[7] 儘管英軍此前組織了魚叉行動(從直布羅陀為起始點突破封鎖線)與活力行動(以亞歷山大為起點從外部連通直布羅陀)試圖運送物資,但由於義大利海軍的日夜巡邏以及潛艇的圍攻,這兩次行動均以失敗告終。[8][9] 當時大部分英國的軍官及軍事評論家軍認為,若8月份島上的守軍再收不到物資和補給的話,他們就會集體投降。[10]於是,英國政府和北非指揮部決定,在8月初再進行一次運輸行動。
Remove ads
經過
1942年8月3日,英國北非方面軍指揮部開始策劃這次至關重要的行動。經過幾日的商討,指揮部決定將護航艦隊命名為F艦隊(Force F);另一支從英國本土出發,同樣經過直布羅陀並最終與他們會合的艦隊則命名為P艦隊(Force P)。結果在P艦隊前往會合時,一部分艦船脫離了出來留在直布羅陀進行補給和維修,包括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於是,這支「慢人一步」的部隊獲得了新的番號——M艦隊(Force M)。[11]隨後他們在經過複雜的調度及輪換補給後,除了先前的油輪及貨船之外,幾乎所有的戰艦都完成過至少一次的靠岸,這意味著他們都是以最佳狀態面對接下來的行動。

1942年8月6日至9日,由納爾遜號、羅德尼號、勝利號、阿古斯號和天狼星號驅逐艦組成的一支小型艦隊集結在亞速爾群島和直布羅陀地區附近,與一隊商船進行防空、緊急轉向、變換航行隊列以及使用信號旗和短程無線電報進行通信等一系列演習。要知道,在重要行動前使用無線電報進行演習會大大增加計劃洩露的風險,但艦船指揮員執意這麼做,就是為了保證這支艦隊的護航效率達到最高,事實上,他們的確做到了。根據坎寧安在行動完成後的說法,這支護航隊在維持機動性方面做到了「堪比大型艦隊」的效率。[12]
8月8日下午,這支護航隊再次進行了抵禦空襲的演習,他們需要利用雷達報告敵方戰鬥機的位置以及指揮和組織有效的反擊,例如使用艦載高射炮組進行攔截等等。[13]
1942年8月9日,一艘名為「俄亥俄」(SS Ohio)的油輪及其他隨行貨船滿載著燃油和彈藥穿過英國控制的直布羅陀海峽,前往馬爾他島。英軍為這支船隊提供了兩艘戰艦、三艘航空母艦、七艘巡洋艦、三十二艘驅逐艦和七艘潛艇作為保護,這是二戰地中海戰場乃至世界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支護航部隊。[14][15]

1942年8月10日,先前從英國本土出發的數艘航空母艦以及戰艦盡數完成集結,護衛運輸燃料的俄亥俄號油輪以及將航母上搭載的最新的超級馬林噴火式單引擎戰鬥機護送至馬爾他島,以便接下來快速取得地中海乃至北非的制空權。英國海軍部要求在兩天之內,這隻艦隊所載有的全部38架噴火戰鬥機需要一架不少的抵達馬爾他。8月10下午,一架名為「暴怒」的噴火戰鬥機進行了試飛,結果由於飛行甲板傾斜導致整架飛機險些墜毀。[11]這次試飛失敗讓英國的工程師意識到這批戰鬥機需要加裝恆速螺旋槳來穩定戰鬥機的飛行方式,他們對所有艦載戰鬥機進行了改裝,終於在兩天後完成了全部38架戰鬥機的起飛,順利完成了吼叫行動。[16]
Remove ads
8月10日晚上八點左右,驅逐艦巴茲沃斯號和無敵號以及商船特洛伊羅斯號和奧拉里號奉命組成一支規模極小的船隊從馬爾他島出發,試圖藉助夜晚光線不足特點,通過偽裝成義大利船隻來突破義大利海軍組成的巡邏網,開闢亞歷山大港到馬爾他島的一條安全的通道。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支商船(特洛伊羅斯號和奧拉里號)正是先前失敗的魚叉行動中倖存下來的惟二的商船。他們憑藉先前的經驗順利突破了意軍主要的封鎖線。但是第二天他們剛剛抵達卡本半島時,正在例行日間巡邏的義大利驅逐艦馬洛塞洛號就發現了這支船隊。在短暫交火後,這艘義大利驅逐艦神奇的停止了進攻,甚至沒有駛近確認。戰後據這艘驅逐艦的艦長回憶,當時船上的雷達顯示這是維琪法國的艦船,於是他們早早就停止了阻攔。[16] 最終他們成功抵達了安全的直布羅陀,優勢行動順利完成。
軸心國的反制
1942年8月11日,義大利空軍部命令駐紮在克里特島的航空第10軍約20架Ju88轟炸機前往西西里島,準備配合海軍攔截吼叫行動中試圖將燃油送上馬爾他島的俄亥俄號油輪。另外的8架Ju88在當天剛剛完成愛琴海地區的護航任務,結束後接到命令馬不停蹄地趕到西西里島。[12]墨索里尼希望希特勒也能動用一些德國戰鬥機或轟炸機來協助義大利空軍作戰,但希特勒在凱塞林的建議下拒絕了這次合作,因為此時德國的空軍數量捉襟見肘,已經無力顧及地中海戰場,更別說封鎖英軍的補給艦船了。
此次軸心國的戰術與6月份應對魚叉行動的戰術十分相似。8月11日至12日,義大利的戰機對地中海西部進行了大規模空中偵察,同時駐紮在西西里島和撒丁島的義大利轟炸機、義大利海軍潛艇和德國支援的U型潛艇以及魚雷艇配合水雷則是形成了數道堅固的封鎖線。這些加強後的封鎖線將讓英國的護航艦隊分散,這樣軸心國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就可以輕易的包圍殲滅所有護航艦船以及商船。[12]
可是由於義大利空軍指揮部明確要求獨立指揮義大利部隊,導致德國的潛艇和魚雷艇調度遲緩,再加上義大利空軍和海軍嚴重的缺乏燃油,士氣低落,這讓軸心國在地中海看似牢不可破的封鎖線變得脆弱不堪,最終也沒能阻止英軍的運輸行動。[17]
Remove ads
影響
支座行動的成功使得盟軍的地中海補給線變得安全和穩定,徹底鞏固了盟軍在北非戰場的壓倒性優勢,保全了馬爾他島的駐軍以及資源。義大利皇家空軍副參謀長朱塞佩·桑托羅將軍在日記中寫道,英國在「埃及鬥爭的最後階段」讓馬爾他重新煥發生機並作為支點加入戰爭,這無疑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18]
1953年,英國黑白電影《馬爾他故事》就是以「支座行動」為主題,這部電影將俄亥俄號油輪的檔案鏡頭與英國海軍指揮部的場景穿插在一起,贏得了許多人對行動中護航艦隊「超越任務要求的英雄主義」的好評。[19]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