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收租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收租院》位於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指以四川省大邑縣地主劉文彩為原型,描繪(或捏造)當時地主盤剝農民的大型泥塑群雕。1965年6月,由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趙樹桐、王官乙率應屆畢業學生5人,和當地美工、民間藝人一道歷時數月集體創作而成[a]。

1980年7月7日作為大邑地主莊園的附屬項目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群雕共有人物114人,道具108件,有7個部分(「交租」、「驗租」、「風谷」、「過斗」、「算帳」、「逼租」、「反抗」,另有「上山打游擊」一節)、26個情節組成,全長近100米。 「上山打游擊」 一組的造型,是在文革中增加的,後來又被刪除、收藏起來了。泥塑群像汲取了民間傳統泥塑方法[b]。
展出過程
1965年11月25日至1966年3月群雕在北京展出,引起轟動。中國美協編寫的展覽演示文稿說:「《收租院》……(2個半月)共接待觀眾47.35萬餘人,需要看這個展覽的總人數估計當時在200萬左右。」這一事件被當時中國美術家協會負責人華君武等稱為「中國美術界的原子彈」。規範一些的評價為「雕塑標兵」(王朝聞)、「革命雕塑的樣板」、「無產階級藝術的高峰」和「里程碑」(《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紅衛兵們參觀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接受階級鬥爭教育,成為大串聯的一個內容。歷時10多年的總參觀人數以千萬計(高峰期每天近萬人次)。
泥塑群雕並先後到各地進行了巡迴展覽,各地還競相模仿複製。四次複製對泥塑的規模、內容不斷擴張、升級[c]:增加了高舉黨旗、武裝抗租、活捉劉文彩以至解放軍救囚在水牢的婦女、建立政權、繼續革命……的內容;背景用政治口號、毛澤東語錄宣諭和襯托。
衍生
複製泥塑、陶塑和圖片資料展也曾出國到越南、阿爾巴尼亞、挪威、瑞典、芬蘭、丹麥、法國、日本等國展出。1974年四川省委撥款32萬,集中四川美術學院14人和院外5人,重新複製了一套可以永久保留玻璃鋼鍍銅群雕。外文出版社先後出版發行的《收租院泥塑雕像》畫冊有英、法、德、日、俄、西班牙、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等9個語種的版本。
版權
1972年,接到世界著名的德國卡塞爾文獻展的展出邀請,未能成行的遺憾終於得到補償:1999年在義大利威尼斯城舉行的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蔡國強對《收租院》進行行為主義式複製並獲獎。引發了一場保衛《收租院》的版權爭議,和怎樣闡釋《收租院》的爭論。
評價
作家張映泉認為,《收租院》中雖然可能有誇大的成分,但劉文彩歷史上確實存在欺壓貧農、強買強賣的行為[2]。
劉文彩孫輩劉小飛認為《收租院》中的故事係捏造,大部分都不是事實,屬於一種政治宣傳。他認為劉文彩歷史上為大邑做了很多貢獻[3]。
課文
上海版《紅小兵》雜誌1971年第16期刊登了一首兒童詩歌《在泥塑「收租院」里》,作者署名鍾高淵。隨後這首兒歌被各地紛紛選入小學教材。「孩子,『收租院』是活地獄,你要把階級仇恨記心頭。」「為了砸爛一切「收租院」,我要一輩子勇敢戰鬥!」這首兒歌朗朗上口,影響相當巨大。自1979年後,人教版的統一教材問世,各省市各自為政編寫教材的歷史終結,這一篇課文才退出教科書。[4]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