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攸縣

中国湖南省株洲市下辖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7°00′03″N 113°20′40″E

快速預覽 攸縣, 國家 ...

ㄧㄡ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株洲市下轄一個。位於湖南省東部與江西省交界處,面積2648平方公里[4]。縣人民政府駐春聯街道

Remove ads

歷史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長沙國,攸縣、容陵均屬長沙國,攸縣之名始見於史籍。陰山縣屬桂陽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長沙定王子劉福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長沙定王子劉則為攸輿候。

東漢,攸縣、容陵均屬荊州長沙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攻取長沙郡,攸縣、容陵皆屬吳,吳將容陵縣改為陰山縣。太平三年(258年),分長沙東部都尉立湘東郡(郡治在今衡陽),陰山改屬湘東郡。

南朝齊,攸縣、陰山均屬湘東郡陳朝,攸縣改名攸水縣。

隋初,攸水、陰山、茶陵、建寧(今株洲)四縣併入湘潭縣,屬衡山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廢湘潭縣,置南雲州。攸水縣分置為安樂、新興兩縣,與陰山縣、建寧、茶陵均屬南雲州,州治設攸水縣治,貞觀元年(627年)廢南雲州,將攸五縣合併為攸縣,屬衡州衡陽郡。武后聖歷元年(698年),分出攸縣所轄茶陵舊地,復置茶陵縣。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三代,攸縣均屬潭州。此時縣治由羅家坪遷至洣水北岸。後漢乾祐元年(948年),攸縣改屬衡州。

宋朝,攸縣屬潭州長沙郡。

元初攸縣以民至萬戶升為州,稱攸州,屬天臨路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攸州為攸縣,屬長沙府

清朝攸縣屬長沙府。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設道,攸縣屬湘江道。民國11年(1922年)廢道,縣直接屬省。民國27年(1938年)省,縣之間設「行政督察區」,攸縣屬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衡陽,後遷耒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攸縣屬衡陽專區;1952年改屬湘潭專區(專區後來改成地區)。1983年7月,實行市管縣體制,攸縣改屬株洲市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攸縣常住人口630427人。[5]

總人口819,845人(2015年),其中:女性405616人,男性414229人。人口出生率12.98‰,死亡率5.21‰,自然增長率為7.77 ‰。[3]

地理

東部與江西蓮花縣萍鄉市轄區直接相連,南部與茶陵縣安仁縣交界,西部和衡東縣株洲縣接壤,北部和醴陵市相連。

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峰太和仙洣水及其支流攸水清江為主要河流,最大湖泊(水庫)為酒埠江水庫

行政區劃

攸縣下轄4個街道辦事處、13個[6]

聯星街道、​江橋街道、​春聯街道、​譚橋街道、​酒埠江鎮、​桃水鎮、​網嶺鎮、​淥田鎮、​石羊塘鎮、​黃豐橋鎮、​鸞山鎮、​丫江橋鎮、​皇圖嶺鎮、​新市鎮、​菜花坪鎮、​蓮塘坳鎮、​寧家坪鎮和​攸縣工業園。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資訊 機構, 中國共產黨攸縣委員會 書記 ...

交通

縣域經濟

綜合

攸縣歷來是湘東之糧倉。也是一座年輕的工業城市。全縣已形成採掘、冶金、電力、機械、建材建築、化學、食品、造紙、陶瓷、煙花、紡織、服裝、製藥、製鞋等20多個工業門類。其中煤炭、建材建築、化工已成為三大支柱產業。

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億元,達到313.5億元,增長10.4%;完成財政總收入25.25億元,增長3%;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00億元,達到233.8億元,增長22.4%;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1億元,增長12.7%。縣域綜合實力連續9年穩居全省十強,全國排名第140位。[7]

農業和農業經濟

2010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27億元。其中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比例為45.5:7:40:2.9:4.6。糧食播種面積7.1萬公頃;油料作物種植面積0.1萬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5萬公頃。糧食50.6萬噸,油料0.1萬噸,茶葉3噸,水果0.1萬噸,蔬菜61.63萬噸肉類9.1萬噸,水產品1.7萬噸,出欄生豬118882萬頭,出欄牛19989萬頭,出欄羊46555萬頭,出籠家禽527萬羽,禽蛋產量1.24萬噸。有農業龍頭企業22家,其中省級4家,市級7家。全縣有農民專業合作社72家,其中被列為省級規範化作業推進項目2個,專業合作由農業生產加工向農業服務拓展。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69.1萬千瓦;農村用電總量2.6億千瓦時。道路通汽車率100%;自來水通水率32%,解決安全飲水27609人。

文化教育

2010年,攸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80個,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群眾藝術館各一所,綜合檔案館一所,館藏檔案10萬餘冊。有廣播電台、電視台各1座,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9%,有線電視模擬6套、數位電視72套節目,有線電視用戶9.5萬戶;有電影院2所,全年放映電影6300場。全縣有體育場館185座,運動場184個,游泳池1個,各種訓練房13所;全年共開展全民健身項目16個,參加人數21萬人。有農村文化服務點20個,舉辦大型文藝活動30餘場次,劇團演出251場。在、組完善了100個「鄉村大舞台」功能設施配套建設,建立了42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示範村和148家農家書屋。

教育

南朝齊時期,攸縣即有光石山書院,系中國最早的民間書院。明清時期在攸縣則盛行族祠辦學,其中人口比較多的姓氏多設有族塾。規模較大的有高梘丁氏義塾、湖廠陳氏義塾、漕泊洪氏義塾、新市易氏義塾等。

光緒三十三年(1907),龍紱瑞兄弟在明德中學設立攸縣速成師範班,先後招收攸縣學生3個班,培訓小學師資165人。

1917年,陳步逸在攸縣首辦湖南省清華職業學校,是湖南省最早的一所女子職業學校,27年中培養職業人才2000餘人。湖南省教育廳為此頒發一等嘉禾銀質勳章。[8]

2015年末,攸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55所。教職工人數5825人,其中專任教師4495人。在校學生77922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學生9760人、職高在校學生數1801人、初中在校學生20271人、小學在校學生46090人。幼兒園達到140所。全年普通中學共輸送本、專科生3772人[3]

社會保障

2015年年末已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4.35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33萬人,新農合參保人數為67.05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為100%,基本養老服務補貼覆蓋率為100%[3]

風景名勝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