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政治機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政治機器之於代議民主制國家的政治中,是明確以利(金錢或政治事務等)誘人的政黨組織,以高強度領導控制其成員活動為其特點。該機器的力量取決於大佬或組織能為候選人在選舉日拉到多少選票。

雖說這些之於大多數的政黨和組織都不少見,但對於政治機器來說卻不可或缺。其倚賴階級制度,和藉由黨鞭強力推行之政治力,以行獎勵。機器內有時會有一個政壇大佬,靠著贊助、政治分贓、及幕後操控,長期深入代議制民主結構內。這種機器通常是永久性組織,而非僅為一次性的選舉或活動。「機器」一詞通常被一心改革的政敵當成貶義用語。[1]「機器」和「大佬」兩詞在19世紀時被拿來指桑罵槐用,但在20世紀已成為學者和分析家的標準術語,有時用以強調其正面價值。[2]
Remove ads
定義
《大英百科全書》將「政治機器」定義為「單一大佬或專制小團體領導下的政黨組織,所掌控的選票足以維持在市、縣或州的政權,和治理」。[1]威廉·薩菲爾於其《薩菲爾政治詞典》中則將「機器政治」定義為「為官員選舉和政治行動所創建的組織,經由其權力來通過立法」。[3]他將之標註為通常意味著腐敗的貶義詞。
階級和紀律即政治機器的外在特徵。「這通常意味著嚴密的組織」,薩菲爾說,[3]所引用的是布朗克斯郡民主黨領袖愛德華·弗林之言。該名領袖自1922年起署理該轄區直至1953年身故為止。[4]薩菲爾寫道:「所謂的『獨立』選民蠢到認定政治機器之運作純靠善意或資助。它不僅是一部機器,而是一支軍隊。任何組織都跟軍隊一樣必須有紀律。[3]
政治贊助,雖常與政治機器相連,但對於薩菲爾或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來說,卻並非必需。[3]
Remove ads
功能
政治機器即明確以利(金錢或政治事務等)誘人的政黨組織,以高強度領導控制其成員活動為其特點。
在美利堅合眾國歷史上
「政治機器」一詞在可美國追溯到19世紀。地方上則自18世紀以來就存在此類組織。[6]

19世紀末,美國的大城市——波士頓、芝加哥、克利夫蘭、堪薩斯城、紐約市、費城、聖路易斯、孟菲斯——都被指出內有政治機器。[7]在此期間,「城市在低能的政府下歷經快速增長」。[7]每個城市裡的政治機器都有個「大佬」,以下依階級制度運作。大佬擁戴當地的商界領袖、民選官員、及其任命者,也知道該吩咐誰去把事情辦好。在政治機器治下好壞參半。[8][9]
這種政治操控體制——時稱「大佬體系」——特別會出現在鍍金時代。權勢者(大佬)居中以利益交流凝聚一個由次要人物組成的複雜組織(政治機器)以促進金融與社會自利。坦慕尼協會是這些最是聲名狼籍的政治機器之一。民主黨的這部機器發揮了重要作用,控制紐約市及其政壇,協助移民(特別是愛爾蘭人)從1790年代到1960年代立足於美國政壇。坦慕尼自1872年起就有了一位愛爾蘭籍的大佬。然而,該協會的遊說也成為貪污腐化的引擎。19世紀中葉的威廉·馬吉爾·特威德領導時期可能最是臭名昭著。[10]
詹姆士·布賴斯勳爵如此描述這些政治大佬:
委員會領導下的軍隊罕能取勝:必須有一名總司令解決爭端,緊急時決斷,激發恐懼或齊心。聖塔菲集團老大就是這樣一位司令。他分配位置,賞善罰惡,策劃陰謀,談判協議。他通常避免露面,寧取實質而不在意權力排場。而且他更加危險,因其如蜘蛛般穩坐於其羅網正中。他就是老大。[11]
被問及是否為大佬時,詹姆斯·佛朗西斯·潘德嘉斯特簡要地說:
承蒙稱呼我為大佬。就只是交朋友而已。幫忙人家,他們以後就會幫你忙……你不能威逼別人幫你忙——你不能逼他們投你一票。我一生中從未逼迫過誰。無論你是在哪裡看到誰把別人輾過去,他都撐不了太久。[7]
西奧多·羅斯福,在1901年成為總統之前,曾深處紐約政壇。他解釋了機器如何運作:
我們市裡的黨組織真的很像支軍隊。有一個中央老大,輔以一些受信任且能幹的助理。這些人又與各地的區域性大佬交流,對他們當黑臉白臉。而地區大佬底下又有許多亦部屬亦盟友者。他又找來選區幹事之類,下及走卒。[12]
19世紀末,各城市都組成許多政治機器服務移民,他們則將機器視為獲得選舉權的工具。機器內的工作人員們在選舉日大量催票以助勝選。保持足以勝選的最低限度支持才符合機器的利益。若已居多數並可預期勝選,就不需要再招募新人免得分薄贊助報酬。因此,後來在1880年代至1910年代之間才抵達的移民,如猶太人、義大利人、和其他來自南歐和東歐的移民,自機器系統中所獲的回報次於己定居得好好的愛爾蘭人。[13]當下最堅定反對這種機器的是中產階級,他們訝於其違法亂紀,也對其經濟援助看不上眼。[14]
美國城市政治的腐敗遭到了公民的譴責,推動了國家和州的公務員制度改革,以公務員制度取代地方贊助制度。到了西奧多·羅斯福時代,進步時代驅動了數百萬的公民投票反對政治機器。[15]
1930年代,民主黨贊助體系主要由詹姆斯·法利透過美國郵政部和公共事業振興署進行分派,最終國有化了許多提供就業福利的機構。新政允許政治機器為振興署和平民保育團招募人員,使法利的機器成為最強最大。所有贊助都由法利經手,包括總統所任命者。1940年,新政機器在法利因第三任期問題而離任後瓦解。其代理人多於1943年被棄,而機器驟然喪失大部分贊助。曾受益於法利的國家機構之貧困移民已融入社會後發達,不再需要機器提供非正式或法外援助。[16]大多數的大城市機器在1940年代崩解,惟芝加哥除外。[16]
1930年代和1940年代,田納西州的一個地方政治機器在1946年雅典之戰期間被迫解散。
像帕馬 (俄亥俄州)這類規模較小的社區,於冷戰時期受檢察官Bill Mason及其「老好人」管轄,位於美國南方腹地,相對普及的小鎮機器政治也可被歸類為政治機器,儘管這些機器不具備文中所述的大佬之權力網路和影響力。例如說,民主黨的政治機器「餅乾黨」,在20世紀主宰了奧古斯塔 (喬治亞州)的政治超出半世紀。[17][18][19][20]政治機器在美洲原住民保留地也蓬勃發展,該處以部落主權為盾抵禦行使聯邦和州的法律。[21]
1960至70年代,愛德華·科斯蒂基安、郭德華 (美國)、愛蓮娜·羅斯福等改革者致力於廢除紐約郡的坦慕尼協會。而程度較輕的金斯郡、布朗克斯郡、和皇后郡等地的民主黨機器則繼續運作至1980年代末。
Remove ads
日本
日本自民黨經常被引為又一個政治機器,經由控制農業局處和道路建設機構而在郊區和鄉間維持權力。[22]在日本,じばん(jiban,意為地盤)即文中的政治機器。[3][23]自民黨主導農村選區數十年之久,全仗鉅資投入農村地區,恩庇侍從許多團體,尤其是農業團體。[24]
日本政治派閥領袖需要派發「餅代」( もちだい, mochidai,意為點心錢)以助下屬勝選。1989年,自民黨總部致贈每位黨籍國會議員相當於20萬美元作為年終禮物。支持者則在婚禮、葬禮、新年聚會等活動中收取政治人物下發給選民的金錢等好處。作為交換,他們會對庇護者的行為睜隻眼閉隻眼。精英政治家家族之間透過政治聯姻維繫關係。[25]政治家族第二代(Nisei)在日本政壇的數量,因知名度、商業聯繫、和金融資源等因素,外加個人政治機器等作用,而日益增多。[26]
評估
此詞為貶義「因暗示組織利益高於公眾利益」,薩菲爾如是言道。政治機器被批評為不民主,且不可避免地助長腐化。[3]
自1960年代以來,若干歷史學家重新評估了政治機器,認為雖腐敗但有效率;雖不民主,但反應靈敏;還能控制特殊利益團體的開銷。在《市長與花費》一書中,埃斯特·R·福克斯比較了芝加哥和紐約的市政府,認為庫克縣民主黨賦予市長理察·約瑟夫·戴利政治權力,使其可拒絕市政府無力承擔的工會合約,由州政府來承擔福利和法院等繁重開支。福克斯在描述紐約時寫道:「紐約是改革了,但從未有過好政府。」同時,正如Dennis R. Judd和Todd Swanstrom在《城市政治》中所指出的,這種觀點伴隨著無其他可行替代方案的普遍性信念。他們還指出此說不確,因為在當時確有一些以改革為導向、反政治機器的領導人為顯例。
喬納森·勞赫在2016年年中發表於《大西洋》的《美國政治如何走向瘋狂》(How American Politics Went Insane)指出,過去的政治機器固有缺陷,但其治理效果優於其他替代方案。他寫道,政治機器為政客創造了積極的激勵機制,促使他們合作與妥協,而非一味追求「赤裸裸的私利」。[27]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進階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