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菌丹(英語:Captafol),學名:N-1,1,2,2-四氯乙硫基四氫苯二甲醯亞胺,是一種廣譜滅真菌劑,屬三氯甲硫基類殺菌劑[2][3]。除了白粉病,幾乎可適用於所有植物真菌感染疾病[3]。它被認為是一種致癌物,美國於1987年停止將其用作殺菌劑生產,但允許繼續使用現有庫存。直到1999年美國環境保護署禁止在洋蔥、土豆和西紅柿以外的所有作物上使用敵菌丹。2006年,甚至這些例外作物也被禁止,此後美國禁止在所有作物上使用敵菌丹。自2000年以來,其他幾個國家也紛紛效仿,截至 2010年,還沒有任何國家允許在糧食作物上使用敵菌丹[4]。美國國立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將敵菌丹皮膚推薦接觸限值設定為 0.1 mg/m3[5]。
快速預覽 敵菌丹, 識別 ...
敵菌丹
|
|
IUPAC名 (3aR,7aS)-2-[(1,1,2,2-Tetrachloroethyl)sulfanyl]-3a,4,7,7a-tetrahydro-1H-isoindole-1,3(2H)-dione
|
別名
|
N-1,1,2,2-四氯乙硫基四氫苯二甲醯亞胺
|
識別
|
CAS號
|
2425-06-1 Y
|
PubChem
|
17038
|
ChemSpider
|
17215880
|
SMILES
|
- ClC(Cl)C(Cl)(Cl)SN1C(=O)[C@H]2C\C=C/C[C@H]2C1=O
|
InChI
|
- 1/C10H9Cl4NO2S/c11-9(12)10(13,14)18-15-7(16)5-3-1-2-4-6(5)8(15)17/h1-2,5-6,9H,3-4H2/t5-,6+
|
InChIKey
|
JHRWWRDRBPCWTF-OLQVQODUBH
|
ChEBI
|
81938
|
KEGG
|
C18754
|
性質
|
化學式
|
C10H9Cl4NO2S
|
摩爾質量
|
349.06 g·mol−1
|
外觀
|
白色晶體
|
熔點
|
161 °C(434 K)
|
沸點
|
高溫分解
|
溶解性(水)
|
0.0001%[1]
|
蒸氣壓
|
0.000008 mmHg (20°C) [1]
|
危險性
|
主要危害
|
職業接觸致癌風險
|
閃點
|
不可燃
|
PEL
|
無[1]
|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
關閉
1965年美國公開了敵菌丹的專利[6]。並在另一項專利中描述為與噻苯達唑復配使用.[7]。
敵菌丹的國際貿易受《鹿特丹公約》的管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