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傳輸
資料的物理傳輸;透過點對點或點對多點通訊管道傳輸資料(數位位元串流或數位化的類比訊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資料傳輸、數位傳輸或數位通訊是資料(數位位元流)在一個對等或點對多點通訊的物理傳輸管道。這樣的管道包括雙絞線、光纖、無線通訊頻道、儲存裝置及電腦匯流排。資料本身以一種電磁訊號代表,如電壓、無線電波、微波或紅外線訊號。
類比通訊用於傳輸連續變化的類比訊號,數位通訊則用於傳輸離散訊息。運用一個數位調變方法,離散訊息可表示為一系列脈波通過一個線路碼(基頻傳輸),或一組有限的連續變化波形(通帶傳輸)。通帶調變與相應的解調(也被稱為檢出)通過數據機裝置實現。依照數位訊號最常見的定義,通常以基頻與通帶兩種訊號表示的位元流被認為是資料傳輸。另一種定義中則只考慮到基頻訊號,而資料的通帶傳輸作為一種形式的數模轉換。
資料傳輸可以是從資料來源始發的數位資訊,例如一台電腦或一個鍵盤。也可以是將一個類比訊號如電話或影片訊號數位化至一個位元流,例如使用脈波編碼調變(PCM)或更進一步的資料壓縮(數模轉換與資料壓縮)方案。這種信源的編解碼是通過編解碼器裝置所進行的。資料傳輸方式可以分為單工、半雙工和全雙工資料傳輸。
概述
在「資料傳輸」領域的課程和教科書中[1]以及《數位傳輸》[2][3]和《數位通訊》[4][5]也有與以下類似的內容。
數位傳輸或資料傳輸以前一直屬於電信和電氣工程的範疇。資料傳輸的基本原則也可以包涵在資料通訊之中的電腦科學 / 電腦工程學科內,其中還包括電腦聯網應用程式和網路協定中,例如路由、交換和行程間通訊。雖然傳輸控制協定(TCP)涉及到「傳輸」這個術語,TCP和其他傳輸層協定一般都「不」在有關資料傳輸的教科書或課程中討論,而是在電腦網路中說明。
遠端傳輸一詞涉及類比通訊和數位通訊。在大多數的教科書中,類比傳輸一詞僅是指一個類比資訊訊號通過一個類比訊號(沒有數位化)的傳輸,無論是作為一個非調變的基頻訊號,還是作為用類比調變方法(如AM或FM)的一個通帶訊號。它也可能包括類比上的類比脈波調變的基頻訊號,如脈波寬度調變。在電腦聯網的傳統的幾本書中,「類比傳輸」是指使用數位調變方法的位流通帶傳輸,比如FSK、PSK和ASK。注意,這些方法在名為數位傳輸或資料傳輸的教科書中有所介紹。[1]
協定分層
在資料傳輸領域的課程與教材中,通常使用如下的OSI模型處理協定分層與主題:
通訊頻道
參見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