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Remove ads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英語: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馬若德著,是中國之外研究文化大革命起源問題的一部很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專著。[1]

快速預覽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原名 ...

內容

作者認為,對文化大革命起源的分析應開始於1956年,此年國內國際有兩個關鍵事件:中國的合作化完成,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召開。此後中國用五年時間謀求經濟上的突破,最終於1960年結束大躍進。到19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必須防止走蘇聯的修正主義道路,「文化大革命,首先是毛試圖為中國開創一條新的道路。」[1]

出版

第一卷《人民內部矛盾,1956-1957年》(英語: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1956-1957),第二卷《大躍進,1958-1960年》(英語: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8-1960),第三卷《浩劫的來臨,1961-1966年》(英語:The Coming of the Cataclysm, 1961-1966),分別於1974、1983、1997年出版。第一、二卷中譯本曾由求實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於1989年出版,有刪減,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了三卷全譯本,增補了原中譯本刪減部分。[2]

評論

  • 費正清:麥克法夸爾精挑細選和修復了大量在毛的最後10年(1966-1976)中出版的文獻,找出了導致災難的毛主義政策的根源及其變遷。尚無人對「大躍進」做出過如此精闢和全面的總結。[3]
  • 劉魁棟認為該書可取之處有:資料豐富、觀點獨特、方法新穎(動態分析、定量分析、人際關係分析)。[4]宮力認為該書特點有:視野開闊、立足反思、方法新穎、注重人物。[5]
  • 丁學良:作者的文革前史三部曲,開創了西方研究文革的新領域。完整的中譯本終於問世,必將推動對文革更深入的研究。[6]
  • 沈志華:據我的觀察,到目前為止,在國際學界(包括中國)關於中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歷史及其起源的研究中,麥克法夸爾教授的這套書是最優秀的著作。無論是從史料的梳理,史實的把握,還是從邏輯的分析,它都顯示出一位熟知中國歷史的外國史學家的功力。相信這套書會給中國讀者帶來一個全新的視野,並有助於他們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歷史。[6]
  • 楊奎松:麥克法夸爾的這套書,稱得上是西方學者研究中國文化大革命史的開山之作,也是今人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必讀書之一。[6]
  • 裴敏欣:麥克法夸爾教授的文革史是研究中共高層政治的少有的傑出著作。它從毛澤東時代政治精英的意識形態與政策分歧和權力鬥爭來解釋文革的政治起源。由於麥克法夸爾教授對史料的嚴謹的研究和細膩與深刻的分析,這部文革三卷史已成為中國學的經典作品之一。[6]
  • 周言:《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卷本早已享有盛譽,從「文革」研究史的學術史而言,其較早確立了文化大革命研究的基本框架。[7]
  • 董郁玉:「《起源》對來自官方與民間的海量歷史資料條分縷析,多方考證,細緻甄別,貫通因果,以至句句有根,事事有據,其旁徵博引的史料之多,所述的歷史事件之多,在中外文革研究領域中,尚不見出其右者。」「從國家政治的角度契入構成文革起源的國家政治運作,把文革作為國家政治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現象進行研究。」[8]
  • 金沖及胡繩認為該書「臆測居多」。[9]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