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化轉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文化轉向(英語:cultural turn)是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界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的運動,即文化成為了當代學界爭論的焦點。[1][2]
背景
對於20世紀末的文化轉向,一些解釋認為它是社會的實質轉變,另一些認為是學術界的分析轉變。前一種解釋認為,文化在發達社會中作用更加重要,這與作為歷史時期的後現代性的概念相符,該時期內,人們「強調藝術和文化對教育、道德成長、社會批判和變革的重要性」。[3]而後一種解釋認為,文化轉向是學術界將文化概念以及相關的意義、認知、情感和符號概念置於方法論和理論焦點中心的運動。一些人認為分析性轉變是內生自實質性轉變的因素。[3]
文化可以定義為「人們交流意義、理解世界、建構身份、定義信仰和價值觀的社會過程」。[3]格奧爾格·齊美爾則認為,文化指的是「通過歷史進程中客觀化的外部形式對個體的培養」。因此,文化可以從純粹的個人唯我論到社會組織和互動的客觀形式兩者之間的一系列觀點來解釋。
歷史
最早出現「文化轉向」一詞的著作之一是尼爾·斯美爾瑟《社會學手冊》(1988)中傑弗里·C·亞歷山大的「新理論運動」一章。[4]亞歷山大認為,文化轉向的根源應該追溯到十九世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間的爭論,即黑格爾和馬克思之爭。 [5]
雖然二十世紀早期經歷了語言轉向,主要是由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和費迪南·德·索緒爾的思想帶來的,但二十世紀後期的文化轉向吸收了這些批評並建立在它們的基礎上。
英國歷史學家希瑟·瓊斯認為,近來的文化轉變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史學重新煥發活力。學者們提出了關於軍事占領、政治激進化、種族和男性身體的全新問題。 [6]
支持實質轉變的人認為:
文化本身的範圍已經擴大,與市場社會的聯繫如此緊密,以至於文化不再局限於其早期、傳統或實驗性的形式,而是在日常生活本身中、購物中、專業活中、各種通常是電視的休閒形式中、為市場的生產中、對這些市場產品的消費中,以及實際上,是在日常生活中最隱秘的褶皺和角落裡被消費。社會空間現在完全被文化的形象所充滿。
在充滿政治色彩的20世紀60年代後,廣告、業餘攝影、黃色新聞和各種其他形式的媒體逐漸興起。這些媒體是多元文化的,試圖面向所有種族、民族和年齡組的讀者,而不像20世紀60年代之前更排他的媒體。後現代美國的這種「新媒體」帶來了文化的擴張和分化,而後來這種擴張和分化通過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迅速擴大化。
鄉村研究
近年來,鄉村研究出現了復甦,在社會科學領域比以前更加主流。[8]越來越多學者從鄉村研究的角度來思考社會/空間、自然/文化結構/能動性以及自我/他者等重要的二元問題。然而,正是更廣泛的社會科學中的「文化轉向」,給與鄉村的聯繫帶來了尊重和興奮,特別是新一輪的研究更關注對景觀、差異性和自然的空間性。文化研究憑藉對差異概念和對民族誌方法論的強調,為現有的知識景觀提供了重要的層面。[9]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