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字式遊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文字式遊戲或文字遊戲是使用文字使用者介面的電子類遊戲。此類遊戲的介面構成元素為ASCII等字元,而非點陣圖或向量圖。
文字式遊戲的歷史可追溯到1960年代。1960和1970年代,大型電腦還需藉助電傳打字機傳入指令,並通過列印輸出內容;這一時代已有幾款重要文字遊戲誕生。1970年代中期影片終端普及後,湧現了更多文字遊戲。1980年代,文字遊戲的熱度達到高潮;1990年代中期,早期網路遊戲亦為文字遊戲。
概念
文字式(text-based)內容嚴格來講,是指使用編碼系統的文字資料[1]:54。大多數電腦只能讀取二進制程式碼,即最小資料單位為位元,只有兩種取值;若干位元再組合形成位元組,表示的各類字母符號[1]:52。也就是說,文字式遊戲指輸出編碼文字的遊戲。
雖然從技術上講,文字資料在螢幕上同樣以圖像呈現,但它和圖形的區別在於——前者只能展示字元集內的可見字元。例如ASCII有128個字元,其中可見字元為96個[2]:27;ANSI則加入了128個擴充ASCII字元,並支援文字上色,可展示內容相對更豐富[2]:19。以如今的標準看,文字資料所需電腦處理能力低、對圖形效能要求極小[3],且製作成本遠低於圖形資料[4]。
歷史
文字式遊戲的歷史可追溯到1960年代。當時大型電腦多連接電傳打字機輸入輸出;使用者藉助電傳印表機輸入指令,並透過紙張列印輸出內容。可視終端時稱「透明電傳打字機」,尚處實驗階段且價格高昂[5]。早期大型電腦上的代表作有《月球登陸者》、《俄勒岡之旅》、《星際迷航》等[6]。
1970年代中期,可視終端已成為多使用者與大型電腦互動的最廉價手段[5]。出於人工智慧研究等原因,高校大型電腦上誕生多款文字式遊戲;這些遊戲一般或改編自1974年桌上角色扮演遊戲《龍與地下城》,或借鑑了J·R·R·托爾金的小說[7][8]。這些遊戲簡單短小,再加之硬體機能和開銷因素,故無存檔等功能。當時他人拿到原始碼後,可如原作者般再次修改,繼續豐富遊戲世界和長度;因此早期電腦遊戲呈章節制,部分原因可歸結於此。而隨著遊戲體量擴大、流程增長,存檔功能便隨之而生;1977年唐·伍茲覆寫冒險遊戲《巨洞冒險》,豐富遊戲性和故事時,即開創了存檔功能[9]。
文字式遊戲還是網路遊戲的先驅。197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中段[3]:79,網際網路統一全球之前,家用電腦使用者通過數據機撥號上網。當時使用者常通過文字式虛擬終端訪問愛好者搭建的BBS(電子公告板)[10]。多數電腦的用戶端程式不支援圖形,網路遊戲只能顯示字元畫[11];另一方面,撥號網路頻寬窄,下載圖片耗時遠超文字,使用者也只得使用文字用戶端[3]:79。BBS網路遊戲起初使用ASCII字元集;1980年代後期時,彩色ANSI畫則成為大多BBS的圖像標準。因BBS系打通用戶端和遊戲的「門道」,這種網路遊戲故亦稱「BBS門道遊戲」[10]。
對於MUD(多使用者迷宮)玩家和文字冒險遊戲研究者,虛擬終端今日仍有其意義[來源請求]。互動小說競賽是1995年創設的年度比賽,旨在鼓勵獨立互動遊戲作品開發研究[12]。
Remove ads
類型
雖然文字式遊戲不限定於特定遊戲類型[4],但幾類重要遊戲皆脫胎於文字遊戲並發展壯大。
文字冒險遊戲(有時也作互動式小說)是其中一類文字遊戲,遊戲世界隨故事展開逐漸描繪,玩家則輸入簡短指令同世界互動[13]。《巨洞冒險》是公認的首款冒險遊戲,也是「冒險遊戲」這一類型名的來源[14]:13。1970至1980年代,文字冒險遊戲的人氣到達頂峰[13];這段時期誕生了一眾文字冒險遊戲名作,譬如Infocom的《魔域》和《銀河系漫遊指南》[14]:17。
MUD,原名Mulit-User Dungeon(多使用者迷宮),後有Multi-User Dimension(多使用者空間)、Multi-User Domain(多使用者領土)等別稱[15][16],是多人即時線上虛擬世界。MUD大多為純文字介面,但圖形MUD亦非默默無聞[17]。MUD融合了角色扮演、砍殺、互動小說和網路聊天元素。玩家可取得房間、對象、其他玩家和非玩家角色的資訊,以及虛擬世界的活動。玩家使用自然語言般的指令同他人和世界互動。
Roguelike是電子角色扮演遊戲的其中一小類,特點為重玩隨機化、永久死亡和回合制移動。早期roguelike遊戲多使用ASCII字元畫。Roguelike是典型的迷宮探索遊戲,迷宮中布有大量怪物、道具和環境要素。Roguelike(類rogue)之名源於1980年遊戲《Rogue》[18]。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