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汶萊殼牌石油公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汶萊殼牌石油公司(英語:Brunei Shell Petroleum,簡稱BSP,中文亦簡稱汶蜆[2])是荷蘭殼牌與汶萊政府合資建立的企業[3]:3,主要負責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的勘探和生產[4]:49。該公司的前身是成立於1922年的英屬馬來亞石油公司[5]:18-19,1957年易今名,其對汶萊的經濟和政治格局影響巨大,控制著汶萊的石油開發產業[6],其建立和發展亦與汶萊蘇丹的決策密切相關,曾協助汶萊發現了石油資源,並影響了蘇丹加入馬來西亞的立場,從而塑造了該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獨立現狀[7]:49。由於人手不足,汶萊政府不想建立獨資的國有石油公司;儘管如此,其政府仍然計劃增加其在BSP的股份,並鞏固其對能源行業的影響力[8]:97。現階段,汶萊殼牌石油公司接受汶萊首相府辦公室下屬的石油部門的監督管理,後者在制定石油生產、保護和定價政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還通過參與董事會監督汶萊殼牌公司[4]:50。
Remove ads
歷史
1922年7月20日,英屬馬來亞石油公司(British Malayan Petroleum Company,簡稱BMPC)在荷蘭皇家殼牌集團旗下成立,並註冊為英資企業。同年,亞細亞火油公司和殼牌旗下的盎格魯-撒克遜石油公司將其在汶萊所擁有的石油勘探特許權出售給英屬馬來亞石油公司,殼牌也因此獲得了對婆羅洲石油勘探近乎壟斷的控制權,殼牌石油與汶萊政府的協議還規定該公司每開採一頓石油,便向汶萊政府支付每公噸兩先令(或10%的實物)的特許權使用費,並向英屬婆羅洲石油辛迪卡(British Borneo Petroleum Syndicate)支付一先令[7]:42。
公司成立當年,便開始在馬來奕的拉比(Labi)進行石油勘探,而此前其他公司在此地的勘探均未取得重大成果[7]:43。1922年11月,盎格魯-撒克遜石油公司在都東的勘探許可證以BMPC的新名稱續簽勘探開採協議。1923年7月28日,雙方達成協議,BMPC收購英屬婆羅洲石油辛迪卡在馬來奕的資產,並於1925年3月9日對當地進行了空中偵察,而砂拉越和汶萊政府均未反對該計劃[5]:34-35。在拉比的勘探工作遇到困難後,BMPC將重點轉移到詩里亞河和貝拉河之間的地區,並於1929年4月成功在今詩里亞發現大型石油礦藏[9]:96,而詩里亞油田的油氣資源也從此得到了大規模開採出口[10]。1949年,BMPC已將其勘探工作擴大到汶萊市(今斯里百加灣市)、都東以及詩里亞和拉比之間的地區。隨著詩里亞和哲魯東的石油產量穩定下來,該公司的海上石油勘探工作亦於1952年開始[7]:42。
1957年1月1日,汶萊政府頒布新公司法,英屬馬來亞石油公司重組,並以「汶萊殼牌石油公司」(BSP)之名在當地重新註冊,1957年3月15日,汶萊殼牌石油公司正式接管了BMPC的業務。新名稱的啟用也反映了公司石油開發範圍擴大至汶萊大陸棚的事實,而汶萊蘇丹奧瑪阿里賽義夫汀三世批准在公司名稱中加入「汶萊」一詞,以反映該公司與汶萊政府有著相同的利益,加入「殼牌」則突出了其與荷蘭皇家殼牌全球業務的緊密聯繫。汶萊殼牌石油公司也隨即接管了BMPC在汶萊市、都東、詩里亞等地的業務[7]:49。在1962年汶萊叛亂期間,汶萊人民黨對詩里亞的政府大樓和警察局發動了攻擊,並試圖控制BSP的石油生產設施,但最終遭到英軍鎮壓[11]:44。在叛亂被鎮壓後,迫於來自人民黨和印尼的威脅,汶萊蘇丹聲明將加入馬來亞聯合邦,並於1963年2月5日開始與後者進行談判,與此同時,BSP宣稱發現了一個重要的油田,並告訴蘇丹加入聯合邦可能會危及汶萊對其石油資源的控制,最終,汶萊、馬來亞雙方未能達成共識,而汶萊蘇丹也於同年7月宣布放棄加入馬來亞聯合邦[9]:97[12]。
1963年,BSP用早期收益較低的特許權換取了新的特許權,得在汶萊4,000平方公里的大陸棚以及詩里亞油田額外680平方公里的地區開採石油[7]:49。1966 年,人們擔心蘇丹可能會報復英國並拒絕向殼牌提供特許權,並從英格蘭銀行撤回英鎊儲備,與此同時,英國政府也從BSP獲得了可觀的利潤,而汶萊則在倫敦擁有大量儲備金[9]:97。1968年,BSP獲得了汶萊更多的石油開採特許權,也包括內陸地區拉比一帶298平方公里的地區及該國3,735平方公里的領海,其中一些開採區還延伸到大陸棚以外。為了保持其作為汶萊最大特許經營者的地位,1981年,該公司又獲得了汶萊3,530平方公里海域的開採特許權[7]:50,亦於1983年在詩里亞建造了一座日產量1萬桶的煉油廠,逐步實現了油品自給自足[10]:54[13]:28。
1975年,汶萊政府與荷蘭皇家殼牌集團達成了50:50的股權協議。但英國政府擔心汶萊可能退出該協議,因此決定讓皇家廓爾喀營(Royal Gurkha Rifles)駐紮在汶萊詩里亞,延續至今。英國國防部則認為,廓爾喀營不僅為殼牌的人員和設施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還為英國軍官提供了寶貴的培訓機會。儘管汶萊政府否認國防談判與殼牌協議有任何直接聯繫,但當局也繼續承擔廓爾喀營的費用,保障廓爾喀營的經濟性[9]:98-99[14]:71。
截至1997年,BSP在汶萊共擁有10,107平方公里的特許土地,其中73%位於汶萊領海[7]:50。在石油勘探和生產方面,儘管汶萊政府亦給予了其他公司在大陸棚開採石油的特許權,但BSP在汶萊仍保持著近乎壟斷的地位[10]:55。隨著對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興趣日益濃厚,汶萊政府於1973年購買了BSP25%的股份。1985年,汶萊獨立伊始,隨著政府在該領域的作用進一步鞏固,這一份額在當年上升至50%[7]:50[15]。
Remove ads
旗下產業
現今的汶萊殼牌是一家由五家企業組成的企業集團。其中,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的勘探和生產由汶萊殼牌本部負責。汶萊殼牌銷售公司(Brunei Shell Marketing)成立於1974年,主要在汶萊境內銷售石油和天然氣產品,所有權由汶萊政府和汶萊殼牌均等分割。與日本的液化天然氣貿易是其他三家企業的主要活動,即汶萊天然氣運輸公司(Brunei Gas Carriers,簡稱BGC)、汶萊冷氣公司(Brunei Coldgas,簡稱BCG)和汶萊液化天然氣公司(Brunei LNG)。汶萊液化天然氣公司成立於1969年,是一家合資企業,汶萊政府、汶萊殼牌與三菱商事各參股50%、25%、25%。汶萊冷氣公司成立於1977年,負責管理液化天然氣銷售,亦由汶萊政府、汶萊殼牌與三菱商事共同持股。汶萊天然氣運輸公司成立於1986年12月,其前身是汶萊殼牌油輪公司,公司由汶萊殼牌與汶萊政府各持一半股份,負責將液化天然氣輸送至日本[7]:50。
Remove ads

汶萊液化天然氣外輸的歷史始於1972年,當時,汶萊向日本輸出了第一批液化天然氣[16],1973年,雙方簽署協議,汶萊開始定期向日本提供液化天然氣[13]:28。汶萊殼牌亦於1972年10月至1975年10月間購置了4艘最大存儲容量約為75,000立方公尺的B級液化天然氣載運船,後增至7艘,皆由法國企業建造。1986年,汶萊殼牌油輪公司(Brunei Shell Tankers)成立後,接管了這些船舶,2002年,其業務被汶萊天然氣運輸公司取代[13]:28[17],而該公司所擁有的所有B級載運船均於2018年退役,由A級載運船替代[18][19]。

1969年,汶萊政府、殼牌公司和三菱商事成立了合資企業汶萊液化天然氣公司。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的持股比例增加到50%[10]:55。天然氣液化工廠於1973年完工,主要向日本出口液化天然氣,由廓爾喀部隊負責保護,其設施亦由汶萊殼牌、三菱等協助建造,建造成本約為6億汶萊元,包括一個4.5公里長的碼頭,碼頭上有用於輸送天然氣的不鏽鋼管道以及特製的水淨化系統[4]:49[20]。
成立於1974年的汶萊殼牌銷售公司由政府和殼牌共同持股,總部位於斯里百加灣市,主要在汶萊境內銷售石化產品,其中包括汽油、航空燃油、柴油、潤滑油、丁烷氣瓶及殺蟲劑、清潔劑等。該公司壟斷了汶萊的石油銷售,並在全國經營21家加油站,而燃油價格則接受政府監管,以保持在國際標準的低位。高辛烷值汽油和柴油從新加坡進口並儲存在摩拉港的油庫中,該港向汶萊河和淡武隆河沿岸的河流站供應石油和汽油。此外,該公司還為汶萊國際機場提供航空燃料,並為首都附近的主要發電廠提供燃料[4]:49。
社區建設
汶萊殼牌石油公司透過石油生產顯著促進汶萊經濟發展外,而且是汶萊繼政府部門之後的第二大雇主,其在發展馬來奕區的基礎設施方面也發揮了關鍵作用[7]:43。汶萊亦因高度仰賴殼牌公司所主導的石油產業,以及其政府與殼牌之間的密切關係而經常被稱為「殼牌國家」[7]:50[13]:31。
汶萊殼牌在投資開發在地石油資源的同時,亦參與了在地社區的建設,1946年成立的汶萊殼牌休閒俱樂部[21],1991年建立的瓜拉貝拉隆油田研究中心(Kuala Belalong Fields Studies Centre)及第十億桶原油紀念碑[22][23],1992年成立的安杜基休閒公園(Anduki Recreation Park)[24],2002年建立的詩里亞能源實驗室等設施皆為該公司承擔和贊助的社區項目[25]。
汶萊殼牌擁有自己的獎學金計劃,成立於1972年[26]。其計劃旨在發掘具有支持國家發展所需資格和潛力的優秀汶萊年輕人。亦為該國完成A-level或國際文憑課程後攻讀本科學位的學生提供深造獎學金[27],除此之外,汶萊殼牌亦在當地提供擁有提升就業及在地勞動力能力、鼓勵創業的計劃[28]。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