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斑銅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斑銅礦(英語:Bornite),又稱孔雀礦或或孔雀銅[5][6][7],是一種硫化物礦物,化學式為Cu5FeS4,以正交晶系(擬立方)結晶。
Remove ads
外形

斑銅礦晶體十分稀有,現發現的斑銅礦晶體呈假立方,或是更罕見的十二面體或八面體,其晶面常常彎曲或粗糙不平。更普遍的存在形式是緻密的塊狀或顆粒狀集合體。[4][5][7][8]
斑銅礦新鮮斷面呈暗銅紅色,但表面易氧化而呈紫藍斑雜的虹彩。[8]一般而言,它破裂而無光澤的表面會顯現紫色、藍色和紅色斑點,[7]但與黃銅礦混合後會顯示出更多的黃色和綠色,使其色彩更加豐富。[6]實際上,它是自然界色彩最豐富的礦物之一。[7]在市場上,斑銅礦常以「孔雀礦」的名字被出售,其五彩斑斕的外表廣受兒童喜愛。[5][6]
命名
斑銅礦最初在1725年被約翰·弗里德里希·亨克爾歸類為黃銅礦的一種。1747年,約翰·戈特沙爾克·瓦萊里烏斯為它分配了數個多單詞拉丁名,勒內·茹斯特·阿羽依在1802年把這些拉丁名進一步譯作「紫色的銅礦」(英語:purple copper ore)、「斑駁的銅礦」(英語:variegated copper ore)等。此外在1791年,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把它稱作「buntkupfererz」。1832年,威廉·蘇爾皮斯·貝當(Wilhelm Sulpice Beudant)把它命名為「phillipsite」。最終在1845年,威廉·馮·海丁格把它重命名為「Bornite」,來紀念奧地利的礦物學家及無脊椎動物學家,伊格納斯·馮·伯恩。[4]在中文中,斑銅礦表面的錆色紫藍斑雜,因此得名。[8]
Remove ads
性質

純淨的斑銅礦(即Cu5FeS4晶體)摩爾質量為501.84 g/mol[2],含銅、鐵、硫量分別為63.33%、11.12%和25.55%[3],但實際中斑銅礦常混有少量金、銀、鍺、鉍、銦、鉛等雜質[6][8]。它與黃銅礦、輝銅礦、赤銅礦、黝銅礦、藍輝銅礦、銅藍一樣,是冶銅的重要礦物。[5][6]在風化作用下,它可以轉化為輝銅礦;在氧化帶或地表環境下則容易轉化為孔雀石、藍銅礦和輝銅礦等。[7][8]在228℃以上的高溫下,斑銅礦會變體為等軸晶系,此變體被稱為等軸斑銅礦。[8]
分布
斑銅礦主要產於熱液礦床中,常與石英、黃銅礦、輝銅礦、磁黃鐵礦、白鐵礦和黃鐵礦等礦物共生,也產於貧矽侵入岩、偉晶岩脈和接觸變質帶中。[7][8]
在中國,雲南省的東川盛產斑銅礦。斑銅礦還產於美國蒙大拿州的比尤特和康乃狄克州的布里斯托、智利的丘基卡馬塔、墨西哥的卡納內阿、秘魯的莫羅科查以及哈薩克斯坦、加拿大及英國部分地區。[6][7][8]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