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斑馬貽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斑馬貽貝(學名:Dreissena polymorpha),亦作斑馬紋貽貝[2]或多形飾貝[3],是一種小型的淡水生活雙殼綱軟體動物,屬於簾蛤目飾貝科[1]。其種加詞「zebra」意為「有斑馬狀紋樣的」。本物種原生於俄羅斯南部及烏克蘭[4]的裏海及黑海區域,處於歐洲及亞洲的交界。本物種由德國博物學家彼得·西蒙·帕拉斯於1769年描述,模式產地在烏拉爾河、伏爾加河及聶伯河[5]。

斑馬貽貝得名於其外殼上常見的條狀花紋,儘管這些條紋並非每一隻的外殼都會有。個體大約如手指甲的大小,但最大可以長到約2英寸(5.1 cm)[6][7]。外殼形像呈拉丁字母「D」字的形狀,有強壯的足絲從其胎殼的背部固著到基底質。
Remove ads
入侵範圍

本物種原生於俄羅斯南部及烏克蘭[4]的裏海及黑海區域,處於歐洲及亞洲交界的歐亞大陸, 1986年時意外透過壓艙水被引進到北美洲的五大湖區,然後又透過五大湖區在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河[8]連接往密西西比河河谷的水閘往南擴散[9],直到墨西哥灣[8]。
由於其擴散快速,被歐洲(英國、愛爾蘭、義大利、西班牙及瑞典)及北美洲的多國列為入侵物種。 現時在愛爾蘭的西海岸亦有見本物種的蹤影[10]。
影響
斑馬貽貝是一種濾食性動物:在水裡時會打開雙殼納入碎屑。由於斑馬貽貝的外殼的邊沿很銳利,很容易會割傷踏在其上的人的腳,所以當人行走斑馬貽貝肆虐的地方時必須要穿上水鞋。
多倫多懷雅遜大學有研究指斑馬貽貝會「污染水質」[11]。研究透過向放置有斑馬貽貝的水柱注入一般含有浮游碎屑的湖水,比較湖水通過貽貝後水中化學成份的轉變[11]。研究結果發現斑馬貽貝在消化了水中的碎屑後,碎屑裡的氮化物被還原成為氮氣逸脫;但磷化物消化後仍然保留在中裡[11],間接令水中的磷化物比例增加,從而使水質更有利於水中原有的藍綠藻生長[11],產生水華。而這藍綠藻又會分泌出一些化合物,令水變臭[11],「影響飲用水的味道」,並「造成有毒物質大量生成」。
參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