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鬥蜥鱷屬
真蜥鳄科的一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鬥蜥鱷(學名:Machimosaurus)又名馬奇莫鱷,是種已滅絕海鱷亞目,屬於真蜥鱷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與提通階)到白堊紀早期(巴列姆階與凡藍今階)。化石發現於法國、英格蘭、葡萄牙、德國、瑞士、奧地利。[2]鬥蜥鱷的身長超過7.2米,是最大型的海鱷類,也是侏羅紀時期最大型的鱷形超目。[2]鬥蜥鱷是最後的真蜥鱷類,在白堊紀早期滅亡。[3]
Remove ads
發現與種

在1837年,克里斯蒂安·埃里克·赫曼·馮·邁耶將一些發現於瑞士、奧地利的分散牙齒,命名為赫氏鬥蜥鱷(Madrimosaurus hugii)。在1838年,汪邁爾發現拼法上的錯誤,將屬名改為Machimosaurus。[2]這些牙齒呈圓椎狀、齒端鈍、有許多垂直脊,可輕易與其他真蜥鱷類辨別出來。[4]
赫氏鬥蜥鱷的化石發現於法國、英格蘭、葡萄牙、瑞士、奧地利。[2]M. ferox、M. recurvirostris、M. interruptus都是赫氏鬥蜥鱷的次異名。[5][6]
在1967年,Krebs提出摩氏鬥蜥鱷(M. mosae)是赫氏鬥蜥鱷的次異名。[5]後來在法國的一個地層(屬於啟莫里階晚期)發現一個幾乎完整化石,證實兩者為不同種。[7]理查·歐文曾將一些頭骨與骨骼化石歸類於上龍的一種(Pliosaurus trochanterius),可能屬於摩氏鬥蜥鱷。[5][2]
M. bathonicus與M. rigauxi的化石發現於法國,年代為巴統階。[8]但這兩個種的體型纖細,也缺乏斗蜥鱷的鈍的牙齒特徵。
一個發現於衣索比亞的下頜前段化石,年代屬於牛津階或啟莫里階,過去被歸類於扁鼻強龍的一種(Simolestes nowackianus),現在被認為是種大型的鬥蜥鱷。[9]
Remove ads
古生物學


在下薩克森州的奧克河流域,發現兩種真蜥鱷科化石,分別為狹蜥鱷、鬥蜥鱷,以及新鱷類的稜角鱗鱷與Theriosuchus,屬於啟莫里階。[10]法國西部的一個提通階地層,也同時發現狹蜥鱷與鬥蜥鱷的化石。[11]
在瑞士的一個啟莫里階地層,一個鯨龍的股骨被發現有齒痕,與當地發現的赫氏斗蜥鱷相符合。這顯示鬥蜥鱷可能在岸邊伏擊這隻鯨龍,類似現代鱷魚,或以這隻鯨龍的屍體為食。[12]在瑞士北部的索洛圖恩石灰岩(年代為啟莫里階),發現一個有齒痕的烏龜化石,以及一顆斗蜥鱷的斷裂牙齒。[13]另外,在德國的一個侏儸紀晚期地層,也發現一個具齒痕的烏龜化石,與當地的一個鬥蜥鱷牙齒相符。[14]
科學家分析鬥蜥鱷的頭骨的形態功能,顯示牠們極可能以烏龜為食。[5][6]科學家並研究牠們的牙齒,認為鬥蜥鱷的獵食方式是抓住、壓碎具硬殼的動物。[4][15]
根據脊椎的關節突接合處,科學家認為鬥蜥鱷生存於開放的海域,以尾巴左右揮擺前進,以四肢控制方式、保持平衡。從相關肌肉的附著點大,顯示控制頭部下擺的肌肉發展良好,可協助牠們潛水。[5]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