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斯皮格爾曼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斯皮格爾曼怪是一種僅由218個核苷酸組成的RNA鏈,可被RNA依賴的RNA聚合酶(也稱為Qβ複製酶)複製。它以其創造者索爾·斯皮格爾曼命名,於1965年被首次提出。
發現過程
斯皮格爾曼將一種簡單的RNA病毒——Qβ噬菌體的RNA引入含有Qβ複製酶、游離核苷酸和鹽類的溶液中。在這種環境下,RNA開始複製。[1][2]
隨後,斯皮格爾曼取出部分複製產物,轉移到另一個新鮮試管中,重複這一過程。[3] 由於較短的RNA鏈能夠更快複製,選擇壓力使RNA鏈不斷縮短。經過74代演化,原始約4500核苷酸的RNA最終退化為僅218個鹼基的「微型基因組」,在該非自然體系中複製速度極快。
後續工作
曼弗雷德·埃根(Manfred Eigen)實驗室的M. Sumper與R. Luce重複了該實驗,但在體系中只加入游離核苷酸和Qβ複製酶,沒有外源RNA。他們發現,在適當條件下,Qβ複製酶能夠自發合成RNA,並演化成與斯皮格爾曼怪相似的形式。[4]
後來,埃根進一步發展此體系,使用HIV-1逆轉錄酶與T7 RNA聚合酶的組合,將最小所需鹼基數降至48或54,以滿足複製酶的結合需求。[5][6]
參見
PAH世界假說
類病毒 (Viroid)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