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萬綠湖
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水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豐江水庫又稱萬綠湖,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是一個以發電、防洪為主,兼有灌溉、供水、養殖等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具有多年調節性能。壩址位於河源市區西北6公里處的新豐江下游亞婆山峽谷,距廣州市約170公里。水庫總面積達370平方公里,庫容量達139.8億立方米,是廣東省最大的人工湖。通過新豐江水庫調節,下游城鎮防洪能力得到提高,使8.8萬平方公里農田免受洪水災害;發展了電力排灌,擴大灌溉面積;調節了東江中下游枯水流量,對改善航運、城鎮供水(包括向東江下游地區供水)、農田灌溉、潮區壓咸等均有顯著效益。
Remove ads
建設
水庫工程於1958年7月15日開工,1959年10月20日水庫開始蓄水,1960年10月第1台機組併網發電,1961年第2台機組投產,1962年土建工程竣工,1966年第3台機組投產,工程於1969年10月竣工驗收,1976年完成第4台裝機。[4]
新豐江水電站為壩後式水電站,裝機容量達302兆瓦,平均年發電量9.9億千瓦時,是廣東省最大的常規水力發電廠。大壩上的「新豐江水電站」6個大字由時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陶鑄題寫。
庫區環境
庫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8℃,年日照時數1680~2100小時、年均降雨量為1974.7毫米。[3]
庫區土壤主要為黃壤、紅壤、水稻土,母質為花崗岩、玄武岩和砂頁岩。[3]
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為主,森林覆蓋率67.6%。[3]
新豐江庫區水產養殖業發達,養殖面積達30000公頃,年平均水溫22.5℃,水中有魚類70多種,名貴魚類有桂花魚和鱸魚,年捕魚量1000噸。[3]
庫區東南設有新港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有植物156科,431屬,785種。野生動物149種。[3]
地震
新豐江水庫1959年10月20日蓄水後,水位由原河道37.8米開始迅速上升,約一個月後,水位升至56米時,庫區出現有感地震[5]。1960年5月,水位升到81米時,發生了三至四次強度為3.1左右的有感地震;1960年7月18日,水庫水位升到90米時,發生強度為4.3的中度地震;1962年3月19日,水庫水位升到115米時,發生了規模6.1的強震,震央位於大壩下游1.1公里處,震源的深度約為5公里,此次地震造成大壩108米高程右岸13-17壩段總長達82米的水平裂縫[6]。此後,地震的強度逐年迅速減弱。新豐江水庫大壩是世界上第一座經受六級地震考驗的超百米高混凝土大壩[7]。
在2013年2月22日,河源發生有感地震,強度為4.8的中度地震,懷疑由水庫引發。[8]
移民
為興建新豐江水庫,從1958年8月至1959年12月,完成清庫面積600平方公里,23091戶94311名群眾遷移到河源縣(今東源縣及源城區)的其它村鎮及博羅、龍門、惠東、連平、紫金、增城、寶安(今深圳市)、仁化等地,同時約有15524人從山腳遷到山腰居住,至今庫區內仍遺留有6個鎮。清庫時共淹沒山林28333公頃,稻田12000公頃。[9][10]
供水
新豐江是東江最大的支流,水庫有調控東江水、保護水源清潔的義務,庫區及周邊的工業、林業和旅遊業的發展受到限制[11]。2006年2月,河源市6名人大代表向廣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提交建議書,指出新豐江流域仍有20萬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希望水庫直接向東莞、深圳及香港等地區直接供水,以此發展經濟[12]。2010年2月,河源市長劉小華透露,「萬綠湖直飲水工程」已通過專家組評審,根據擬定的供水戰略合作協議,萬綠湖直飲水將分配給深圳年供水2億立方,廣州1億立方,東莞2億立方[13]。
旅遊
1984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將新豐江庫區開闢為旅遊區;1993年成立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14]
1994年4月,東源縣考察浙江千島湖後,首次提出開發旅遊業。同年8月,庫區建成首個旅遊景點——得綠寨(後改名為奇松島);11月,東源縣發出《關於加強新豐江庫區旅遊工作的意見》,同時將新豐江水庫定名為「萬綠湖」。1995年7月15日,「河源新豐江萬綠湖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2]
2024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4]
從1995年到2009年的14年間,萬綠湖風景區累計共接待遊客37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億多元。[2]
主要景區有:龍鳳島、鏡花緣、水月灣、鏡花嶺、桂山、萬綠谷、送水觀音、萬綠湖客家風情館。[2]
-
萬綠湖一角
-
湖面風光
-
湖畔度假村
-
湖邊風光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