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加坡早期歷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加坡早期歷史
Remove ads
Remove ads

新加坡早期歷史意指新加坡1819年之前的歷史。關於新加坡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公元2世紀,當時希臘地理學者托勒密把新加坡及其周遭地區稱為薩瓦納(Sabana)地區。

公元3世紀,馬來人新加坡的主島命名為「Pulau Ujong」,取意「(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東吳孫權時期交廣刺史呂岱於243年派遣朱應、康泰南宣國化。康泰於歸國後著《吳時外國傳》記錄出使南國時的經歷的一百數十國的見聞,其中蒲羅中國就是Pulau Ujong 的對音,是新加坡最早的中文名稱。[1]。後來,新加坡又被賦予「Negeri Selat」(海峽之邦)的別譽,故《新唐書》中稱「薩廬都」,在《宋史》中作「柴歷亭」。早期的華人移民以「Selat」(海峽)為本源,呼其作「石叻」。

1320年,元朝派人到「龍牙門」(Selat Panikam)尋找大象;1325年,龍牙門派使臣到中國。有學者指出「龍牙門」就是龍牙島,即林加群島一小島。[2]

1330年,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首次來到新加坡,並在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中將之稱為「單馬錫」,並留下了「近年素可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單馬錫,一月不下」的記錄。

1365年的《爪哇史頌》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繪製於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鄭和航海圖》則稱新加坡為「淡馬錫」,類似的名字還出現在同一時期的一份越南文獻上。「單馬錫」、「淡馬錫」、「Tamusik」,都是馬來文Temasek」(海城)的對音,源自梵文tamarasa」(黃金)。

馬來史書《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記載,公元13世紀時,一位室利佛逝王子Sri Tri Buana(又名山尼拉烏他馬,Sang Nila Utama)的船隻擱淺在該島上。王子在這座島上看到一隻獅子,認為是個吉兆,便將該島定名為Singha-pura(或Singapura),在梵語中singha的意思就是獅子,pura則是城市。然而新加坡並沒有獅子,因此也有人認為「獅城」一名來源於該島的形狀[3][4]

14世紀的暹羅(今泰國)和位於爪哇島滿者伯夷(Majapahit Empire)正在爭奪新加坡的控制權。《馬來紀年》記載,在1390年代,一個叫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的三佛齊王子在被滿者伯夷王國推翻後逃亡到淡馬錫,並統治五年。之後他又被迫逃亡到麻坡Muar),再轉移到馬六甲,並建立了馬六甲蘇丹國(Sultanate of Malacca)。[5]

15世紀初,新加坡是泰國的屬國,但是馬六甲蘇丹王朝很快就將其納入自己的領土。新加坡成為海軍統帥漢都亞封地[6],亦成為該蘇丹國重要的貿易港口。

1511年,葡萄牙占領了馬六甲。逃亡到新加坡的馬來將領在舊柔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Johor Lama)建立新的國都,在新加坡設置了港口官員。1587年,葡萄牙人占領了舊柔佛拉瑪。1613年,葡萄牙人焚毀了新加坡河河口的據點。此後兩個世紀內沒有關於新加坡的史料。[4][7][8]

Remove ads

參見

註解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