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文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成立於1957年,原名為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人造衛星觀測站,1987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站,2001年4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站,2011年1月更為現名並於當年8月正式揭牌[1]。新疆天文台研究領域包括射電天文、光學天文與技術應用、應用天文,主要從事脈衝星、恆星形成與演化、星系宇宙學、高能天體物理、微波接收機、數位技術應用、空間目標與碎片、衛星導航等方面的研究與觀測。[2]
Remove ads
觀測台站


新疆天文台南山基地始建於1991年,位於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縣甘溝鄉,海拔2080米,距烏魯木齊市區75公里,坐標為: 43.471476 N, 87.178096 E。南山基地擁有25米射電望遠鏡系統、GPS數據接收系統和太陽色球望遠鏡等儀器設備。其中25米射電望遠鏡目前承擔的科學任務有脈衝星、厘米波分子譜線和活動星系核等觀測研究,同時它也是國際VLBI網的重要站點。此外,南山基地也是中國探月工程中VLBI測軌系統的四個站點之一。[3]
南山25米射電望遠鏡目前的工作波段有1.3厘米、3.6厘米、6厘米、13厘米和18厘米,天線指向精度達到 18”,該望遠鏡幾乎全年無間斷運行,2010年累計工作天數349天,天線運行時間6998小時,有效觀測時間6453小時,系統維護時間813小時[4] [5] [6]。南山25米射電望遠鏡接受來自各地科研工作者的射電天文觀測申請,可點擊此處下載申請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move ads
1996年2月,南山25米射電望遠鏡實現了中國首次脈衝星課題觀測,隨後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脈衝星到達時間的觀測系統。2002年,在對接收機進行製冷升級改造後,南山25米射電望遠鏡可觀測脈衝星約270顆,2008年引進世界先進的脈衝星數字消色散系統(Digital Filter Bank, DFB)後,已實現對300顆脈衝星(包括10餘顆毫秒脈衝星)的到達時間監測,該望遠鏡同時還開展了旋轉射電暫現源(也稱旋轉射電瞬變源,來自英文 Rotating radio transient)、磁星、脈衝星巡天等觀測工作。[7]
2010年,南山25米射電望遠鏡厘米波分子譜線觀測系統的頻譜終端更新為1GHz帶寬、8192通道的雙路DFB系統。2011年底1.3厘米波段高靈敏度雙極化製冷接收機投入觀測。目前該系統的主要工作波段為18厘米、6厘米和1.3厘米,可以觀測羥基脈澤、甲醛吸收線、氫複合線、水脈澤、甲醇脈澤和氨分子等譜線。[6]
南山25米射電望遠鏡可實現「有吉赫茲峰頻譜的河外源( Giga Hertz Peaked Spectrum,GPS 源)」、「日變源(Intra-day variability,IDV 源)」等活動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AGN)觀測研究。[8]
喀什衛星地面站位於新疆喀什市東湖小區墓士塔格東路,是中國區域定位系統在新疆自治區內的唯一測軌站,承擔「中國區域定位系統」和「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諸多任務,可提供包括電離層、氣象、參考框架、精密時間傳遞、高分辨的推算地球自轉速率及其變化、地殼運動等數據。[9]
奇台觀測站位於新疆昌吉州奇台縣半截溝鎮,距離烏魯木齊260公里,距離奇台縣城約60公里,海拔約1760米。奇台觀測站已建成兩套光學望遠鏡系統和一套太陽系低頻射電望遠鏡,運行著七套台址綜合天文觀測環境監測系統:SBIG視寧度監測儀、夜天光亮度測量計、魚眼雲量相機、太陽光度計、梯度風塔觀測系統、六要素全自動氣象站、差分視寧度監測儀、無線電環境監測及鏈路分析設備。[12]
奇台觀測站是110米口徑全向可動射電望遠鏡項目(QTT)建設台址。該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後將與美國100×110米 GBT(Green Bank Telescope)、德國 Effelsberg 100米射電望遠鏡並列為世界最大的地面可動射電望遠鏡,將使奇台觀測站成為引力波、脈衝星、恆星形成及空間探測多科學目標研究的重要基地。該望遠鏡也能滿足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需要。[13][1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