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華
台灣旅美小說家 (1929-2020)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於梨華(1929年12月28日—2020年4月30日),臺灣旅美小說家[1][2],1929年生於上海,1947年舉家遷往台灣,就讀省立臺中女中。1953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同年赴美進修定居。[3]
於梨華 | |
---|---|
性別 | 女 |
出生 | ![]() | 1929年12月28日
逝世 | 2020年4月30日![]() | (90歲)
國籍 | ![]() |
教育程度 |
|
職業 | 小說家 |
運動 | 現代主義 |
代表作
|
生平
於梨華祖籍浙江鎮海(今寧波市鎮海區),於1929年生於上海。1947年,舉家遷往臺灣。同年,考入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歷史系,1953年畢業。1953年9月,赴美國留學,入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文系,後轉入新聞系。1956年,獲新聞學碩士。
在學期間其創作於夏濟安《文學雜誌》、《自由中國》、《現代文學》、《文壇》等刊物發表。創作風格被劃歸為196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流派,創作主題以「留學生文學」為主。
1975年與第一任丈夫返中國大陸訪親,隨後為文讚美共產主義,在反共的政策下,被國民黨視為「投共」,禁止於梨華回台並封殺其作品,至1987年解除。[3][4]
2020年4月30日,於梨華於美國馬里蘭州蓋瑟斯堡逝世[5][6]。5月19日,紐約時報引述於梨華女兒孫曉凡說法指出,於梨華死因為新冠肺炎引發呼吸衰竭[6][7]。
作品
作品有《夢回青河》(長篇小說,台北:皇冠,1963)、《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美國的來信》、《傅家的兒女們》(長篇小說)、《焰》、《變》等。其中《又見棕櫚、又見棕櫚》被認為是其最具代表作品。
- 夢回青河 (Recollections of Qing River), 1963, 1976, 1988, 1989
- 歸, 1963
- 也是秋天, 1964, 1989, 1990
-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Again the Palm Trees), 1966, 1989
- 白駒集 (The White Colt), 1969, 1980
- 黃昏.廊裡的女人, 1969, 1973
- 燄, 1969
- 帶淚的百合, 1971
- 親情之思, 1971
- 考驗, 1973, 1982
- 愛情像水一樣, 1976
- 傅家的兒女們, 1978, 1980, 1994
- 誰在西雙版納, 1978, 1989
- 三人行 (Among Three Walking), 1980
- 變 (Change), 1980
- 雪地上的星星, 1980
- 尋, 1986
- 柳家莊上, 1988
- 會場現形記, 1988, 1989
- 情盡, 1989
- 記得當年來水城, 1989
- 相見歡, 1989
- 交換, 1994
- 一個天使的沉淪, 1996
- 屏風後的女人, 1998
- 狗奶子, 2000
- 人在旅途:於梨華自傳, 2000
-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 (Between Parting and Goodbye), 2002
- 彼岸 (The Other Shore), 2009
- 秋山又幾重 (When We Meet Again), 2009[3][8][9]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