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施瓦本利維坦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施瓦本利維坦龍屬(學名:Suevoleviathan)是魚龍目一個原始的已滅絕屬,生存於早侏羅世(托阿爾期)的德國霍爾茨馬登。
Remove ads
分類

本屬由麥可·邁施(Michael Maisch)於1998年為殘缺纖鰭魚龍(Leptopterygius disinteger)及完整魚龍(Ichthyosaurus integer)所命名,兩者皆發現於霍爾茨馬登托阿爾階的波西多尼亞頁岩。[2]屬名意為「施瓦本的利維坦」。模式種為殘缺纖鰭魚龍(許納,1926年)。完整魚龍(波隆,1844年)亦被邁施重新歸入該屬,從而產生新組合完整施瓦本利維坦龍(Suevoleviathan integer)。
麥克斯韋(2018年)重新描述了先前認為已經遺失、但後來被重新找出的完整施瓦本利維坦龍正模標本,並得出結論稱,施瓦本利維坦龍的兩個種實為同一物種的不同生長階段,而完整種具有優先性(命名較早),應作為模式種。[3]然而,邁施在重新檢視一件自己臨時歸入完整施瓦本利維坦龍的標本過後,於2020年對上述結論表示反對。此標本有多項特徵不同於殘缺種,尤其是顱後骨骼。作者雖認為完整施瓦本利維坦龍是有效種,但因其正模標本不完整、未保留可供物種鑑別的重要特徵,故將其視為一個元物種。[4]
Remove ads
描述

施瓦本利維坦龍是種長約4公尺(13英尺)的大型魚龍。顱骨低矮、眼眶尺寸中等,顱骨背側輪廓僅輕微凹陷;前頜骨及齒骨具有從前頜骨窩及齒骨窩交替延伸的發育良好的溝槽;上頜骨前部短,延伸未超出外鼻孔,參與形成外鼻孔及眼眶腹緣並將淚骨與顴骨隔開;顴骨又短又結實,延伸未超出眼眶前緣;鱗骨較大,形成臉頰區域後緣大部分,並向下延伸至臉頰腹緣,導致方軛骨顴骨突明顯與骨幹分離;前後額骨尺寸近似;外鼻孔較大,呈三角形;上頜骨後段齒列縮減;牙齒堅固,呈典型的細齒狀,無龍骨狀突起;骶前椎有44節,前屈伸椎有88節;尾部後屈伸段長而靈活;後胸區脈弓低矮,有擴張的神經棘突;胸骨肋關節後部單頭;前鰭有3根主指、4根軸後指、1根附指;第三指又分成3條次生射線;前鰭前緣無缺刻;前鰭各指向遠端呈扇形展開;多數腳骨圓潤且寬間距;骨盆分為三塊;髂骨有前神經棘突;恥骨又細又彎;坐骨寬闊且近似矩形;後鰭有三趾,第一趾多有缺刻。[2]
施瓦本利維坦龍保留了較大的前鰭,在魚龍類中較為獨特。其它魚龍則顯現出前鰭尺寸縮減的趨勢,反映了其功能從在原始魚龍超目身上用於低速游泳時的近軸推進,向在更進階魚龍目身上用以轉向的轉變。施瓦本利維坦龍碩大的前鰭,顯示其保留了在低速推進中的原始功能,儘管尾巴兩側擺動可能仍是高速游泳下的主要運動機制。[5]
Remove ads
參見
- 魚龍列表
- 魚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