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無主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無主龍屬(學名:Astigmasaura)是種已滅絕的雷巴齊斯龍科蜥腳類恐龍,化石發現於阿根廷晚白堊世烏因庫爾組。屬下包括單一物種曲膝無主龍(Astigmasaura genuflexa),所知於一副關節連接的不完整骨骼。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正模標本MAU-Pv-EO-629於2017年從阿根廷內烏肯省東北部一座YPF油田(埃爾奧里亞諾地)附近的下烏因庫爾組露頭中發現。該標本雖不完整但全身關節連接,由20節尾椎、19個脈弓、大部分骨盆(一對坐骨、一對恥骨及右髂骨下段)、一對股骨、一對脛骨、一對腓骨、一對距骨、雙腳全部跖骨(左右各五塊)、四塊右趾骨近端、五塊左趾骨近端和兩隻腳爪組成[1]。
上述遺骸由弗拉維奧·貝拉蒂尼(Flavio Bellardini)等人於2024年首次描述,並鑑定為一種分類不明的原始雷巴齊斯龍科。鑑於標本清修當時尚在進行,作者既沒有為這些骨骼建立新屬,也沒有將其歸入任何已知分類單元[2]。
2025年,貝拉蒂尼等人將上述化石遺骸描述為雷巴齊斯龍科新屬新種曲膝無主龍(Astigmasaura genuflexa)。屬名Astigmasaura由拉丁語astigma(意為「無標記的」)及古希臘語σαῦρος(sauros,意為「蜥蜴」)的陰性變位「saura」組成,這裡指模式產地埃爾奧里亞諾(El Orejano),該地名在西班牙語中意即無主或無標記的牲畜,因為當地農民會在自家牲畜的耳朵上作記號。種小名genuflexa由拉丁語genu(意為「膝蓋」)和flecto(意為「彎曲」)組成,這裡指正模標本的兩條後肢均呈向後彎曲的姿勢[1]。
Remove ads
分類

2025年的系統發育分析中,貝拉蒂尼等人在將本屬恢復為雷巴齊斯龍科成員並充當伊塔佩瓦龍與星脈龍組成的進化支的姐妹群。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1]:
梁龍超科 Diplodocoidea |
| ||||||||||||||||||||||||||||||||||||||||||||||||||||||||||||||||||
Remove ads
古環境

無主龍發現於烏因庫爾組下段,時間為晚白堊世森諾曼期。該地層還發現過許多其它雷巴齊斯龍科(鷲龍、阿根廷科技龍、星脈龍)。這一多樣性表明雷巴齊斯龍科是白堊紀中葉動物群更替的重要部分[1][3]。
該地層還有不少其它恐龍被命名。蜥腳類包括泰坦巨龍類的阿根廷龍、巴斯汀格里巨龍、喬岡龍和堅毅龍[4]。獸腳類也很繁多,包括鯊齒龍科(馬普龍、米拉西斯龍和牛獵龍[5])、一種大盜龍類(南盜龍、阿貝力龍科(蠍獵龍、雷霆龍和肌肉龍、一種疑似的西北阿根廷龍科(烏因庫爾龍[6])、一種近鳥類(斑盜龍)及一種名為瓜利喬龍的奇異鳥獸腳類[7][8]。薄板類的原駝龍是該地層唯一獲名的鳥臀目恐龍[9]。此外還出土了未命名的半鳥科及禽龍類[10]。烏因庫爾組發現的非恐龍生物包括喙頭目的海蛇神蜥和巴塔哥楔齒蜥、各種鱷形類、龜鱉目、蜥蜴及魚類。植物遺骸則有松柏門(南洋杉科與柏科)、蘇鐵目及早期被子植物的樹幹[11]。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