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惡棍特工
2009年电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惡棍特工》(英語:Inglourious Basterds,中國大陸譯《無恥混蛋》,香港譯《希魔撞正殺人狂》)是一部2009年德美合拍的黑色幽默特務戰爭電影,由昆汀·塔倫提諾編劇並執導,由布萊德·彼特、克里斯多夫·華茲、梅蘭妮·羅蘭、麥可·法斯賓達、伊萊·羅斯和黛安·克魯格主演[7]。本片講述了二戰中兩起虛構的納粹德國高層刺殺計劃,分別由一位年輕的法籍猶太裔電影院業主與一個美籍猶太裔特工小隊謀劃。片名來源於恩佐·卡斯提拉里1978年導演的通心粉戰爭片《戴罪立功》(The Inglorious Bastards)。
塔倫提諾於1998年開始創作劇本,但寫結尾時遭遇困難,便將其先擱置一邊。在完成《不死殺陣》(作為《刑房》兩部曲的一部分)後,塔倫提諾重新開始本片的工作。本電影於2008年10月開始製作,以7500萬美元的預算在德國和法國拍攝。《惡棍特工》於2009年5月20日在第62屆坎城影展上首映,參與角逐金棕櫚獎。它於2009年8月在美國和歐洲的影院上映,分別由溫斯坦影業和環球影業發行。
本片取得了商業成功,全球票房高達3.21億美元,是當時塔倫提諾票房最高的作品,目前為《決殺令》、《從前,有個好萊塢》後的第三高。它獲得了許多獎項和提名,包括8項奧斯卡獎提名,其中有最佳影片提名。飾演漢斯·蘭達的克里斯多夫·華茲贏得了坎城影展最佳男演員,以及英國電影學院獎、美國演員工會獎、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Remove ads
劇情
在二次大戰期間,1941年,納粹德國的法國佔領區(可能指其傀儡維希法國),外號「猶太獵人」(The Jew Hunter)的黨衛隊上校漢斯·蘭達(Hans Landa,克里斯多夫·華茲飾)在一位法國酪農皮埃爾·拉帕提(Perrier LaPadite)的家中審問他。拉帕提為了家人的安全供認了猶太裔的德瑞芙斯(Dreyfus)一家就藏在他家的地板下。蘭達讓親衛隊士兵隔著地板掃射殺害了這一家人,但少女蘇珊娜(Shosanna,梅蘭妮·羅蘭飾)僥倖逃脫。
1944年春,美國第一特種部隊的艾杜·瑞恩中尉(First Lieutenant Aldo Raine,布萊德·彼特飾)招募了8名美國猶太人士兵來完成一項敵後任務,說他們每人欠他100張納粹頭皮,並且不收俘虜。他們被稱為「惡棍特工」(片名字意「無恥的混蛋」)。阿道夫·希特勒私下詢問了一名叫布茨的士兵,他講述了自己的小隊是如何遭惡棍特工伏擊,他的中士拒絕洩露情報後如何被綽號「猶太熊」(Bear Jew)的唐尼·唐諾維茲中士(Sgt. Donny Donowitz,伊萊·羅斯飾)用棒球棍活活打死。布茨因透露情報而倖免於難,但艾杜·瑞恩在他額頭上用刀刻了一個卐。
1944年6月,使用化名的蘇珊娜在巴黎經營一家電影院。她遇到了一名德國狙擊手弗雷德里克·佐勒(Fredrick Zoller,丹尼爾·布爾飾),他在宣揚自己戰功的政治宣傳影片《國家的榮耀》(Nation's Pride)中飾演本人。佐勒愛上了蘇珊娜,為了討好她,佐勒說服了約瑟夫·戈培爾把首映典禮安排在蘇珊娜的影院舉行。蘇珊娜抓住這個機會,決意在她的放映員及戀人馬塞爾(Marcel)的幫助下在首映時燒毀影院,殺死出席的納粹德國領導人。同時,阿爾奇·希考克斯中尉(Lt. Archie Hicox,麥可·法斯賓達飾),一位專長於德國電影的英國影評人,被愛德·費內奇上將(Gen. Ed Fenech)和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招入「電影院行動」(Operation Kino)。希考克斯將與作為間諜的德國影星布麗姬特·馮·漢莫斯馬克(Bridget Von Hammersmark,黛安·克魯格飾)以及惡棍特工會合,一起混入首映典禮放炸藥。
希考克斯和兩位會德語的惡棍特工在一家地下室小酒館與布麗姬特見面。那裡有一位德國軍士長威廉(Master Sgt. Wilhelm)在和一群士兵慶祝他兒子的誕生。一位坐在陰影中的蓋世太保(August Diehl飾)軍官注意到希考克斯的德語口音有點奇怪,感到懷疑。希考克斯差點掩蓋了過去,但他英式的比數字手勢使他暴露了身份。在接踵而來的槍戰中,除了威廉和布麗姬特外,其他人均喪命。當守在外面的艾杜·瑞恩進來和威廉談判時,布麗姬特伺機槍殺了威廉。從影星那得知希特勒本人也會參加首映禮後,瑞恩不顧他會德語的隊員已死,仍決定執行「電影院行動」。他、唐諾維茲和奧馬爾·奧莫(Omar Ulmer)會扮作布麗姬特的義大利男伴和攝影師,寄希望於他們蹩腳的義大利語能在不熟悉該語言又可以因德國與義大利同盟的關係,在德國人面前矇混過關。稍後,蘭達在地下室的槍戰現場發現了一支鞋和有布麗姬特簽名的手絹。
在首映典禮上,精通義大利語的蘭達未被騙倒,他要求和布麗姬特私下聊聊。蘭達請她試穿那支鞋,在小酒館事故中受傷的布麗姬特無力逃脫,結果鞋子完全合腳,蘭達便將她勒死,並下令逮捕了瑞恩和史密森·尤提維奇下士(Pfc. Smithson Utivich)。蘭達強迫瑞恩與上司聯繫,要求和美國戰略情報局達成交易:如果蘭達放任爆炸計劃實行因而結束戰爭,蘭達將能得到美國政府庇護及豁免權、美國公民權、物質獎勵和榮譽勳章。此時,在影院放映電影期間,佐勒來到放映室見蘇珊娜,她先拒絕了他的示愛,隨後假意叫他鎖上門。當佐勒背對她時,蘇珊娜用槍射傷了他,但佐勒倒地後又轉身射傷了蘇珊娜,兩人一起死於放映室。留在影院中的唐諾維茲和奧莫設置好炸彈後,除掉了希特勒的守衛。
蘇珊娜的復仇短片被剪輯在影片當中播放,其中她告知觀眾他們馬上會死於一個猶太人手中。已經把影院出口鎖上的馬塞爾點燃了銀幕後的一堆極易燃的硝化底片。在大火中,希特勒和戈培爾被闖入的唐諾維茲和奧莫射殺,兩人隨後用MP40衝鋒鎗掃射被困住的人群,直到炸彈爆炸並摧毀了影院。清晨,蘭達和他的通訊官赫曼駕車載著艾杜·瑞恩和尤提維奇進入盟軍領地,之後他們按說好的計劃向艾杜·瑞恩投降。艾杜·瑞恩隨即射殺了赫曼,並令尤提維奇割下他的頭皮。艾杜·瑞恩不怨恨美軍上級與蘭達談成交易,但他無法接受蘭達就此逃脫作為納粹軍官應受的懲罰,於是在他額頭上刻下卐作為永久的記號。
Remove ads
演員
Remove ads
Remove ads
製作
塔倫提諾用了超過十年來寫本片的劇本,他在一次採訪中對查理·羅斯說,他變得「太寶貝每一頁了」,這個故事不斷地發展擴大[8][9]。塔倫提諾把該劇本視為正在發展中的傑作,他感覺它一定會成為他寫過的最好的作品[10]。塔倫提諾預想這部電影會是「一幫傢伙接下任務」那類影片[11],他說它會是「我自己的《決死突擊隊》、《血染雪山堡》或《六壯士》之類的東西」[12]。據塔倫提諾說,他所有的電影都能讓觀眾對著那些本不該搞笑的東西發笑,但每部電影的幽默都是不同的。[13]
「我打算找到一個很像義大利式西部片中西班牙的地方——一個無主之地。有美國士兵、法國農民、法國抵抗勢力和德國占領軍,它算是無主之地。那真的會是我自己的義大利式西部片,不過是加上二戰標籤的。但我不會很在意這部電影的特定歷史背景。我不會僅僅演奏艾迪特·皮雅芙和安德魯斯姐妹的音樂。我還可以說唱,我可以無所不能。關鍵是讓內部飽滿。」[14]
—昆汀·塔倫提諾
到了2002年,塔倫提諾發現《惡棍特工》的製作規模會比他構想中的大,並看到有其他導演在拍二戰題材的電影[15]。那時,他已經寫出了三版幾乎完成的劇本,宣稱它是「我的最佳作品之一,但我無法想出一個結尾」[16]。於是,他將其擱置一邊,先導演了兩部《追殺比爾》(2003-2004年)[15]。完成後,塔倫提諾重新審視了他的第一稿故事線,想出把它變成一個迷你系列劇的主意。然而,他修剪了劇本,用《黑色追緝令》的劇本來作為長度的參照依據[17]。然後他計劃於2005年開始《惡棍特工》的製作[18]。修改後的版本講述了一群逃脫死刑的士兵開始一項幫助盟軍的任務。他描述這些人為「不是你們那種常規的、在二戰中陷入了重要事件的英雄類型」[19]。
2004年11月,塔倫提諾決定暫緩該片的製作,而是去三池崇史的義大利式西部片《日式牛仔一品鍋》中出演了一個角色,並想要拍一部完全用中文的功夫片[20]。這個計劃也失敗了,最終他導演了《刑房》中的一部,之後回到了本片的製作上來[18]。本片片名來自恩佐·卡斯提拉里1978年導演的戰爭片《戴罪立功》的英文片名「The Inglorious Bastards」[21][22]。在坎城影展的新聞發布會上,塔倫提諾被問到對《惡棍特工》片名拼寫的解釋,他說:「我永遠不會解釋這個問題的。[23]」被繼續逼問後,他雖然沒有解釋「Inglourious」中多出來的「u」,但他說:「混蛋?這就是你說這個詞的正常方式:混蛋。[a][22][24]」塔倫提諾在後來的一次採訪中表示他拼錯片名中的單詞「是一種巴斯奇亞式的手段」[25]。他在晚間秀上進一步解釋「Inglourious Basterds」是一種「昆汀·塔倫提諾式拼法」[26] 。
Remove ads

塔倫提諾原想讓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扮演漢斯·蘭達[27],之後決定應讓更年長的德國演員出演[28]。該角色最終歸於奧地利演員克里斯多夫·華茲,塔倫提諾本害怕該角色「無法被演繹」,稱華茲「成就了我的電影」[29]。彼特和塔倫提諾幾年來一直想合作,但沒有等到合適的影片[30]。當塔倫提諾的劇本寫到一半時,他感覺彼特可能會很合適艾多·瑞恩這個角色。等他完成劇本後,他認為彼特「會非常棒」,便聯繫了彼特的經紀人問他是否有時間[30]。
塔倫提諾讓亞當·山德勒扮演唐尼·唐諾維茲,但山德勒因影片《命運好好笑》的檔期衝突而拒絕邀約[31]。伊萊·羅斯取而代之,他也導演了電影中的電影《國家的榮耀》[32],用了300位群眾演員[33]。導演也原想讓賽門·佩吉出演英國影評人阿爾奇·希考克斯,但佩吉因史匹柏的《丁丁歷險記》的時間安排而被迫退出[34]。德裔愛爾蘭演員麥可·法斯賓達於2008年8月加入劇組出演該角色[34]。美劇《辦公室》的演員及編劇班傑明·諾瓦克也在2008年8月加入,飾演一等兵史密森·尤提維奇,「一位紐約出生、體格纖弱的士兵」[35]。
塔倫提諾和德國演員娜妲莎·金斯基談過讓她扮演影星布麗姬特·馮·漢莫斯馬克,甚至飛到德國和她見面,但他們沒有協商成功[36],而黛安·克魯格最終出演此角色[31][37]。羅德·泰勒本已經從演藝界退休,不再有經紀人,但在塔倫提諾提出讓他出演溫斯頓·邱吉爾後,他重新復出接下角色[38]。泰勒為正確模仿首相的姿態、手勢、聲音,甚至口齒不清的說法方式,看了許多邱吉爾的影像片段[38]。泰勒原本在談話中推薦亞伯·芬尼出演該角色,但因塔倫提諾的「熱情」而同意出演[38] 。麥克·邁爾斯(愛德·費內奇上將飾演者)是塔倫提諾的影迷,曾詢問是否能出演本片,因為他的父母曾是英國軍人[39]。他用公認發音作為角色的口音以符合他軍官階層的身份,但態度大致上為「我已經受夠了這個戰爭,如果這位老兄可以結束它,那太好了,因為我的國家已經成了廢墟」[b][40]。
本片片名靈感來源《戴罪立功》的導演恩佐·卡斯提拉里在片中的首映典禮部分彩蛋式出境。他也在自己1960年的原作中友情客串了一位德國人,在本片中他客串的是軍階和所屬組織不同的相同角色[41][42]。主演了《戴罪立功》的博·史文森也在《國家的榮耀》中友情客串了一位美國上校[43]。兩位之前主演過塔倫提諾電影的演員山繆·傑克森和哈維·凱托在本片中貢獻了聲音,分別作為旁白和美國戰略情報局指揮官[44]。克勞斯·利特曼和張曼玉飾演的兩個角色的戲份因電影長度原因被最終刪除[45][46] 。
塔倫提諾與溫斯坦影業合作製片[47]。2008年7月,他和執行製片哈維和鮑勃·溫斯坦為使本片趕上2009年的坎城影展競爭金棕櫚獎而安排了加快的日程計劃[48][49]。溫斯坦影業投資了影片預算的一部分,並成為它在美國的發行商。環球影業與其簽訂協議,投資了剩餘部分,負責美國國外的發行[50][51]。德國和法國被選為拍攝地,主要拍攝工作於2008年10月在德國的外景地開始[52][53][54]。拍攝按計劃開始於10月13日[55][56]。喬治·尼克特洛的工作室(KNB Efx Group)負責特效[57]。大部分影片在德國波茨坦的巴貝爾堡攝影棚[4]和德國捷克邊境的溫泉小鎮巴特尚道完成拍攝和剪輯[58]。羅斯說他們在影院著火那場戲中「幾乎被焚燒了」,原先安排的火焰溫度為400℃(750℉),但實際溫度為1200℃(2000℉)。他還聲稱影院的納粹標誌也不該倒下來,因為它是用鋼纜固定的,但鋼在火中變軟折斷了[59]。2013年1月11日,在BBC電台的節目「格萊漢姆·諾頓秀」上 ,塔倫提諾說在克魯格被勒死的那場戲中,他自己用手勒了她,只拍了一遍就完成,為了增加真實度[60]。
影片在坎城上映後,塔倫提諾表示他會在院線公映前的六月重新剪輯本片,讓他有時間加入一些趕不及坎城首映的場景[61]。
Remove ads
塔倫提諾原想讓顏尼歐·莫利克奈為本片創作配樂[22],但莫利克奈無法參與,因為和他為朱賽貝·托納多雷的影片《巴阿里亞》的配樂工作在時間上有衝突[62]。然而,塔倫提諾在片中仍然用了8首莫利克奈創作的音樂,其中4首被收錄進原聲帶CD中[63][64]。
本片的開場主題旋律是取自偽民謠謠曲《夏日綠葉》(The Green Leaves of Summer),該曲是迪米特里·迪奧姆金和保羅·弗朗克西斯·維布斯特為1960年的影片《邊城英烈傳》的開場所作[63][65]。本片配樂中用到了多種音樂類型,包括義大利式西部片音樂、節奏藍調和大衛·鮑伊在1982年電影《豹人》中的同名主題曲[66]。這是第一張其中不包含片中部分對話的塔倫提諾作品原聲帶[67],發行於2009年8月18日[68]。
Remove ads
發行

劇本的最終版完成後,被洩露到網路上,幾個塔倫提諾的影迷網站開始發布評論和劇本節選[69][70]。
影片完整的先行預告片(teaser trailer)於2009年2月10日在《今夜娛樂》節目中首發[71],並於接下來的一周在影院附著影片《黑色星期五》播放[72]。該預告片中主要展示了艾多·瑞恩對惡棍特工的訓話,告訴他們伏擊、殺害、折磨並割下納粹士兵頭皮的計劃,以及一些其他場景[73]。它也突出了義大利式西部片語句「從前在納粹占領的法國」(Once Upon A Time In Nazi Occupied France)[73],把它作為電影的片名[74],還有「一個混蛋的工作永不會完成」(A Basterd's Work Is Never Done)這句沒有出現在正片裡的台詞(這句話出現在劇本中猶太熊的背景故事裡)[75]。
本片於2009年8月19日在英國和法國上映[76],比美國的上映日期早兩天[77]。它於8月20日在德國上映[78]。然而,一些歐洲影院從8月15日起就舉行了一些預映會[79]。在波蘭,片名沒有按原意翻譯,被譯為《Bękarty Wojny》(戰爭的混蛋),從而讓納粹標誌卐得以被設計在字母「O」內,影片的其他部分沒有遭到改動[80]。
由於德國法律限制納粹標誌的展示,環球影業檢查了本片的德國宣傳網站。片名上的卐被移除,德式鋼盔上的納粹標誌被一個彈孔所替代[81]。展示納粹標誌的海報在德國網站上無法被下載[82]。儘管廣告海報和牆紙不能展示納粹標誌,但根據德國法律這一規定不適用於藝術作品,因此電影本身不會在德國遭到限制[83]。
本片於2009年12月15日在美國[84]和澳大利亞[85]發行了單碟DVD版、雙碟DVD特別版和藍光版,由環球影業家庭娛樂部出品。它於同年12月15日在英國發行了DVD和藍光版碟片[86]。在發行後的首周,本片的銷售量位於第二,僅次於《醉後大丈夫》,在美國售出價值為28,467,652美元的1,581,220張碟片[87]。
德國版比美國版長了50秒,因為小酒館的場景被加長了。儘管該加長場景在其他國家被收錄於花絮中,但只有德國院線版、DVD版和藍光版是將其包含在正片內的。[88]
迴響
本片開映銀幕有3165張,在北美的首個周五賺得1430萬美元[89],到首個周末的票房為3800萬美元,創下塔倫提諾的個人最佳紀錄,並超越《第九禁區》登上票房榜榜首[90]。本片在第二個周末退居第二,讓位給《絕命終結站4》。第二個周末的票房成績為2000萬美元,在上映後10天內的票房為7380萬美元[91]。《惡棍特工》以榜首身份在美國國外的22個市場的2650張銀幕上開映,收入2749萬美元。本片榜首開映的市場包括法國,在500張銀幕上收入609萬美元。英國市場表現緊隨其後,在444張銀幕上收入了592萬美元(380萬英鎊)。德國市場為439張銀幕和420萬美元,澳大利亞市場為266張銀幕和256萬美元(280萬澳元)[92]。它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票房淨收入為1.205億美元,其他國家的票房總和為2.009億美元,全球總票房為3.214億美元。《惡棍特工》是當時塔倫提諾本土和全球票房都為最高的電影,直到被2012年的《決殺令》超越[93]。
影評網站爛番茄顯示,273位影評人中的89%給予了本片正面評價,平均分為7.7/10[94]。該站的總體評價為「一段經典塔倫提諾式混合類型的刺激旅程,《惡棍特工》是暴力的、放縱的,極具娛樂性。[95]」百分制影評網站Metacritic的36篇評論給了本片69分的平均分[96]。

本片獲得了許多積極的評價。它最初在坎城影展上獲得的反響褒貶不一。在坎城的首次放映後,本片獲得了影評人8到11分鐘的起立鼓掌[97][98]。而法國的著名報刊《世界報》則不欣賞它,寫道:「塔倫提諾迷失在虛構的二戰中。[99]」除此之外,《綜藝》雜誌的安妮·湯普森(Anne Thompson)讚揚了本片,但認為它不算一部傑作,說:「《惡棍特工》很具有觀賞性,但不完全很有魅力……你不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進入電影中的世界,而是保持一定距離地觀看,欣賞其中的指涉和出色的鏡頭語言(mise en scène)。這是一部最好看第二遍的電影。[100]」影評人詹姆士·貝拉迪內利給了本片他2009年的第一篇四星評論,認為「《惡棍特工》是昆汀·塔倫提諾自《黑色追緝令》後最好的作品」,它「觀看起來非常享受」[101]。《芝加哥太陽報》的羅傑·艾伯特也給了本片四星的評論,寫道:「昆汀·塔倫提諾的《惡棍特工》是一部宏大、冒失、大膽的戰爭片,會使一些人惱怒,令其他人吃驚,展示了他的真才實學,他是一個帶來狂想式愉悅的導演。[102]」作家和評論家丹尼爾·曼德爾森為描繪美籍猶太人的方式感到困擾,片中美籍猶太人模仿了德國人對歐洲猶太人的暴行,他指出:「在《惡棍特工》中,塔倫提諾沉溺於復仇的暴力快感中,把猶太人變成了納粹。[103]」《衛報》的彼得·布拉德肖說自己「因它糟糕得令人生氣,非常讓人失望而遭到了打擊」[104]。《紐約客》的大衛·丹拜儘管稱讚了克里斯多夫·華茲的表演(「美國觀眾不熟悉的好演員」),但對電影持負面評價:「該電影的製作技巧不錯,但它太愚蠢了以至於無法被享受,甚至把它當做一個笑話來看都是如此。[……]塔倫提諾已經變成了一個尷尬的存在:他在電影方面的幼稚愚蠢(idiot de la cinémathèque)蓋過了他在製作影像方面的高超技藝。[105]」克里斯多福·希欽斯把觀影經歷比作「坐在黑暗中讓一壺熱尿非常緩慢地倒在你頭上」[106]。
本片也受到了一些猶太媒體的批評。在《藥片》(Tablet)中,里爾·利波韋茨(Liel Liebowitz)批評本片缺乏道德深度。他認為電影的力量來自於它傳達的知識和微妙的理解,但《惡棍特工》更像是「現實的替換物,一個神奇的、摩尼教式的世界,在其中不用擔心道德的複雜性,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第三帝國的結局只是一堆底片和一根點燃的火柴造成的卡通片式的戰敗」[107]。網絡雜誌《Galus Australi》的作者安東尼·弗洛什(Anthony Frosh)批評本片沒有塑造好角色,稱該電影「迷人,但缺乏猶太人的內容」[108]。
榮譽
克里斯多夫·華茲收穫了本片唯一的坎城影展榮譽——最佳男演員獎[110]。影評人德溫·法拉希(Devin Faraci)說:「在這篇影評寫就的很久之前就已產生了這樣的呼聲,但讓我來繼續呼籲吧:克里斯多夫·華茲不需要一個奧斯卡提名,而是真正地拿到這個獎項……他必須贏得小金人」[111]。本電影獲得了4項金球獎提名[112],包括最佳戲劇類影片提名和華茲的最佳電影男配角提名,他最終獲得了該獎項[113]。本片也獲得了3項美國演員工會獎提名,並最終獲得了最佳整體演出和最佳男配角獎[114]。本片獲得了英國電影學院獎的6項提名,包括塔倫提諾的最佳導演提名[115],但只贏得了一項——華茲的最佳男配角獎。在2010年2月的第82屆奧斯卡獎上,《惡棍特工》得到了8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和最佳混音[116]。最終華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117]。
流行文化
2010年5月12日,於播放的《辛普森一家》第22季第8集《聖誕節前的一戰》中,有指涉《惡棍特工》情節的一段二戰閃回[118]。
身高為6英尺7英寸(2.01公尺)、體重為314磅(142公斤)的猶太裔美式足球選手加布·卡里米在2011年NFL選秀會上在第一輪就被芝加哥熊隊選中後,他得到了「猶太熊」(The Bear Jew)的綽號,來源自《惡棍特工》中的角色[119][120]。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