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無齒潛魚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無齒潛魚龍(學名:Baptanodon)是種生存於晚侏羅世(1.6至1.56億年前)的魚龍目,得名自其缺少牙齒的猜測(該屬牙齒現已發現)。[1]無齒潛魚龍擁有3.5米(11英尺)長的海豚狀身體,雙顎非常適合捕捉魷魚。[2]該屬化石主要在北美發現。模式種泅泳無齒潛魚龍(Baptanodon natans)原於1879年歸入無齒魚龍(Sauranodon),[3]但因此名已被占用而改名。
Remove ads
發現及物種
無齒潛魚龍是1879年命名的「無齒魚龍」的替換名,[3]當時發現此名已被占用,故於1880年將屬名改為「無齒潛魚龍」。[4]邁施與馬茨凱(2000年)認為無齒潛魚龍是大眼魚龍的次異名。[5]但201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無齒潛魚龍和艾森尼大眼魚龍(Ophthalmosaurus icenicus)並非屬於同一個屬。[6][7][8]
分類
以下分支圖遵循費舍等人2012年的研究。[7]
鮪魚龍類 Thunnosauria |
| ||||||||||||||||||||||||||||||||||||||||||||||||||||||||||||||||||||||||||||||||||||||||||
Remove ads
古生物學
無齒潛魚龍化石發現於懷俄明州牛津期的桑當斯組,該地層亦出土了淺隱龍科的泰特泳龍和泛蜥龍及上龍科巨游龍的化石。[4][10]
參見
- 魚龍列表
- 魚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