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人口集中地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人口集中地區是日本國勢調查中設定的統計意義上的地區。其英文名稱為「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簡稱「DID」。其定義為市區町村區域內,人口密度在4000人/km2以上(平成2年/1990年以前為調查區),且與滿足該條件的鄰接的單位區人口之和超過5000人的地區。此外,機場、港口、工業地帶、公園等都市傾向強的基本單位區即使人口密度低,也屬於人口集中地區。人口集中地區的指標常用於區分都市和農村,或表示狹義的都市中心地區的規模。
定義
以基本單位區(基本単位区)[注 1]為單位,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單位區即為人口集中地區。[1]其合計人口稱為DID人口,DID人口佔總人口的百分比稱為DID人口比或都市化率、都市人口率。[2]
具體而言,如下圖所示,有A、B、C三個地域,其中B和C滿足密度基準。[注 2]若B地域的總人口為6000人,C地域為4000人,那麼只有滿足規模基準的B地域才能被定義為人口集中地區。
實際上,既會有一個人口集中地區都沒有的市町村,也有存在多個人口集中地區的市町村。
問題點
人口集中地區概念的由來
由於「昭和大合併」使市町的區域大幅擴大,市町區域內包含了廣闊的農村區域,「市部=大都市、中都市」,「町=小都市」,「村=農村地區」的公式不再成立。統計上無法區分都市地區和農村地區導致了諸多不便。因此,自昭和35年(1960年)起的人口普查設定了人口集中地區。下表顯示了昭和35年起的市及DID的數量、市部人口比例及DID人口比例(東京都區部視為1市,聯合的人口集中地區視為1個人口集中地區)。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