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核研究

日本核武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核研究
Remove ads

日本核武器計劃Japanese nuclear weapon program)起始於1930年代終結於1945年,由當時的大日本帝國陸軍帝國海軍主持,目的是研製核武器

日本核研究歷史

Thumb
日本現有核電廠

二戰時期

1940年,時任日本陸軍航空技術研究所所長的安田武雄中將命令部下鈴木辰三郎開始進行日本製造原子彈的可能性分析。鈴木辰三郎在得到東京帝國大學物理學教授嵯峨根遼吉的指導下,提交了以「原子彈製造的可能」的研究報告。1941年5月,理化學研究所所長、東京物理學校(東京理科大學前身)校長的大河內正敏提交了「鈾炸彈製造的可能性」的報告。同年6月,物理學家仁科芳雄開始思考原子彈實物化的可能性。[1]

1943年,東條英機下達研究原子彈的命令,代號為「仁計畫」。仁科芳雄招集了他的老師,長岡半太郎和將在戰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朝永振一郎理化學研究所(RIKEN)人員身份投入海軍核子技術研發。除此之外,他們還聘請東京帝國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協助分析。不過到了1943年後,當仁科芳雄告訴海軍「理論上或許可行,但可能連美國也無法成功將原子彈實用於戰爭」時,海軍便失去了興趣。而仁科芳雄只好再找其他單位來繼續研究計畫。

後來,日本陸軍開始了新一項的原子彈計畫,代號為「二號計畫」,負責專精研究鈾235的分離技術。1945年2月,一小群科學家已經成功分離出初步的鈾235複合材料,但兩個月後美軍空襲東京毀掉大部份的設備,讓鈾堆和重水的生產陷入停頓。另外,日本的原子彈計畫也飽受鈾礦短缺的困擾。日本軍方在本土、中國朝鮮緬甸等地搜刮鈾礦,同時要求盟國納粹德國送來鈾235的氧化物來製作原子彈,但納粹德國很快便投降,無法送達。

日本帝國海軍雖然曾放棄仁科芳雄的核子計畫,不過他們不甘陸軍專美於前,隨後又招集另一位物理學家,前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教授荒勝文策進行研究。他的團隊包含日本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湯川秀樹。荒勝文策設計出一款超速離心機來分離鈾235,但直到日本投降後都尚未生產。荒勝文策設計的原子彈藍圖雖然可行,也因為鈾不夠而在投降時尚未完成。[2][3]

另一方面,在日本投降前不久,日本已經可以每個月從朝鮮九州的電解氨工廠生產二十公克的重水。由野口君創辦的朝鮮水利電力公司在二次大戰結束前幾年一直秘密生產重水,其規模可與德國挪威的重水工廠比擬。甚至有歷史學家指出,他們打算在1945年8月開始進行測試,不過真相隨著蘇聯的佔領而永遠消失。

根據美國歷史學家約翰·W·道爾的觀點,由於當時日本政府內部的混亂以及資源的相對缺乏,致使日本核計畫未能如美國英國納粹德國一樣發展迅速[4][5]

Remove ads

二戰後的日本研究的政治指導

二戰結束後,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重新開始核研究並把研究重心放在核能和平利用。由於二戰廣島與長崎遭到美國原子彈的轟炸,造成三十萬人的死亡,作為唯一遭受原子彈攻擊的國家,日本對於發展核能始終抱持著複雜的情感,不希望再發生此慘劇,因而以身作則,1967年日本政府宣布「非核三原則」(即「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核武器)。

據美國國防部公開的文件,1972年美國將沖繩歸還日本,美國將撤出核武器。但美國保留在危機時刻將核武器再度運入日本的權利。時任日本首相的佐藤榮作的遺屬中留有日美兩國首腦簽署的相關秘密文件。[6]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

位於東京東北的茨城縣東海村,位置偏僻隱蔽,始建於1956年,目前的規模是2005年將原來的日本原子能研究所與核燃料循環開發機構合併而形成的。

Thumb
1957年核電廠完工紀念郵票

裝備和人員配備

是日本最大的原子能研究機構,擁有幾百億美元的尖端設備,曾在此建成日本第一座核反應爐。2006年擁有日本最大、世界第三大的原子爐,正在修建世界上最先進的質子加速器

2006年獲得日本政府2004億日元的預算撥款。

整個機構共有員工4386人,其中700多博士,很多研究人員曾留學歐美。

研究領域

核能的基礎研究開發,量子發射技術、核燃料循環利用以及核廢棄物處理技術等。

學術交流

該機構曾與中國清華大學的核物理研究人員進行過學術交流。

Thumb
日本文殊增殖爐
Thumb
J-PARC質子加速器
Thumb
日本材料試驗爐(1986)
Thumb
日本原子力研究開發機構

著名研究人員

  • 永宮正治博士
  • 加速器開發總管、理學博士山崎良成

日本核事故

相關機構和計劃

日本核能力

日本現有核電站55座,核電規模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法國,核能發電量一度占全國總發電量的30%左右。不過截至2022年核電占比不到7%。2022年12月22日,日本政府出台政策,擬延長核電站運轉年限並新建核電機組。這標誌著日本放棄了自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輻射洩漏事故以來所堅持的儘可能降低對核電依賴的立場。[7]

日本擁有44噸鈽,居世界第四,其中9噸儲存在日本境內。[8]1993年青森縣六所村核廢料再處理工廠破土,原計劃1997年完工,但是工程一再延期,目前預計2021年完工。[9]

民眾態度

74%日本民眾對日本的核計劃持「批評」或者「謹慎」態度,38%的日本民眾認為日本應該尋找其他能源。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