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
个人管理的一个分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時間管理就是用技巧、技術和工具幫助人們完成工作,實現目標。時間管理並不是要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更有效的運用時間。時間管理的目的除了要決定該做些什麼事情之外,另一個很重要的目的也是決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時間管理不是完全的掌控,而是降低變動性。時間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透過事先的規劃,作為一種提醒與指引。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12月23日) |
![]() |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8年2月25日) |
發展階段
時間管理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例如史蒂芬·柯維)[需要較佳來源]
- 第一代理論著重利用便條與備忘錄,在忙碌中調配時間與精力;
- 第二代理論強調行事曆與日程表,反映出時間管理已注意到規劃未來的重要;
- 第三代理論正是目前流行的優先級觀念。也就是依據輕重緩急設定短、中、長期目標;
- 第四代理論跳出「時間管理」的定義,主張把重心放在維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上。
最近有一些觀點(2001[1],David Allen)指出,「時間」和「管理」連在一起會誤導人們以為「時間管理」是要對時間進行管理,而時間是無法進行管理的。這一概念實際上意味著它是「管理我們自己的活動,以確保它們是在規定期限內完成,這是一個難以管理的持續的資源」。要管理時間,提升工作效率,其實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與內心有關,利用一點儀式[2],讓身體知道準備進入工作狀態,或者為自己提供一些誘因,都能更有效運用時間,提升工作效率。
流行體系
- 要事第一(First Things First,FTF)是以原則為中心的方法,不是教導讀者如何提高速度,而是給讀者一個指南針為讀者指明方向。
- 強調根據七個習慣的原則和自己的使命、價值觀,來規劃自己的人生,根據這些原則決定哪些事情是真正對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重大的要事,然後處理要事。
- 強調從大局著眼,強調效果和方向,更多的是原則。
- FTF的創始人:史蒂芬·柯維

艾森豪法則是源自一般認為是德懷特·艾森豪所說的話:「我手中的待辦事項可分為兩個種類,『緊急』和『重要』,重要的事情永遠不會緊急,緊急的事情不會重要。」[3][4]
利用艾森豪決策法則,各個待辦事項可依照「重要/不重要」和「緊急/不緊急」來劃分所在的決策矩陣象限[5][6][7])。
待辦事項詳細的區分方式如下:
參見
系統化:
心理學/神經科學:
精神病學:
外部連結
- 邱佩柔. 五大步驟養成A+好習慣. 商周第1243期. 2011-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9).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