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昇龍皇城
越南李朝、陈朝、后黎朝皇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昇龍皇城(越南語:Hoàng thành Thăng Long/皇城昇龍),位於越南河內市,是越南李朝、陳朝、後黎朝的皇城。始建於11世紀李朝初期,由李太祖定名「昇龍」,在此營建皇城[1],此後在陳朝、後黎朝有不同程度擴建[2]。自1788年後黎朝滅亡,至法國建立殖民統治期間,昇龍皇城歷經戰亂摧殘及人為拆毀,陷入荒廢,多數建築現已不存。21世紀起,越南政府主持對昇龍皇城遺址核心地區展開系統性發掘,闢為遺址保護區。
Remove ads
歷史
昇龍皇城一帶位於紅河三角洲中心,適宜作為統治紅河三角洲地區的都城,其建都史最早可追溯至6世紀李賁抗擊梁軍時期的蘇歷壘城,但該城是否為萬春國國都仍有待證明。南朝宋在這一帶設宋平縣。隋軍平定交州後,在此設郡縣管治,交趾郡治所定於宋平縣,並在此修築城池「紫城」。唐代設安南都護府管治越地,治所亦在宋平縣,即以此地為安南政治中心。據推測,紫城城址中心即在後世昇龍皇城敬天殿一帶[4]。
大曆二年(767年),經略使張伯儀於宋平縣界瀘江西岸始築羅城[5]。咸通七年(866年),唐廷在安南置靜海軍,以高駢為節度使[6][7]。高駢增築羅城,將之修建完善,周回一千九百八十二丈零五尺(約6.6公里),城身高二丈六尺(約8.67米),腳闊二丈五尺(約8.33米),四面女牆高五丈五寸(約1.83米),望敵樓五十五所,瓮門六所,水渠三所,踏道三十四所[5]。城池坐南朝北,亦即中原皇帝的方向[4]。《粵甸幽靈集》還記載有一段「龍度福神」被高駢鎮壓不遂的傳說[8]。
此後,羅城又先後為交州曲氏、南漢、楊氏、矯氏掌控,一直為安南政治中心。939年,吳權擊敗南漢軍隊,拋棄大羅城而定都古螺,自此直至丁部領建立丁朝時,大羅城一度荒廢。丁朝、前黎朝均定都華閭。丁部領任命都護府太師劉基管理大羅城,劉基治下,將大羅城由北向改為南向,即國都華閭的方向[4]。
Remove ads

1010年,李太祖李公蘊頒布遷都詔,稱華閭侷促逼仄,而大羅城廣大平坦,氣候乾爽,故宣布遷都至大羅城。《大越史記全書》記載,李公蘊乘龍舟停泊於大羅城下之時,忽然在龍舟旁邊出現了一條黃龍。群臣認為是大吉之兆,李公蘊遂將大羅城改名為昇龍城[9]。李公蘊修築昇龍皇城,為三層格局,最外層為羅城或京城,第二層為皇城,最後一層稱紫禁城、龍鳳城,為國王居住之所。皇城以泥土夯築而成,外設壕溝。城之四面修築四道城門,東門祥符門,西門廣福門,南門大興門,北門耀德門[10]。
皇城前起乾元殿,為視朝之所。左、右置集賢殿,講武殿。其後是飛龍門,通往迎春宮;丹鳳門,通往威遠門;乾元殿後置龍安、龍瑞二殿,為皇帝起居處。左建日光殿,右建月明殿,後起翠華、龍瑞二宮,為後宮[11]。1029年,李太宗平定三王之亂,皇城毀於戰火,遂重修,改乾元殿為天安殿,左、右修宣德殿、延福殿,殿前龍墀東西建文明殿、廣武殿,左右對立鐘樓,四周起廊廡。龍墀前建奉天殿,上修正陽樓,為主掌籌刻之處。天安殿身後是長春殿,上建龍圖閣,供宴寢遊玩。此後又在長春殿前修八角殿用於聽政,定名為天慶殿,殿前後修鳳凰橋[12]。
1203年,李高宗擴建皇城,在寢殿西側修建新宮殿群。中置天瑞殿,左、右建陽明殿、蟾光殿,前設正儀殿,其上建敬天殿,殿階稱麗瑤。中央辟永嚴門,右側辟越城門,殿階稱銀虹。後方建勝壽殿,上修聖壽閣,左右修日金閣、月寶閣,四周設廊廡,殿階稱金晶。月寶閣右側修建涼石座,閣西修建浴堂,閣後修富國閣,殿階稱鳳簫。閣後修透垣門,辟有養魚池。池上修有玩漪亭,亭三面種植奇花異木,池水通往河道[13][14]。此後多年亦多有殿宇增築興建。各個宮殿群四周皆有廊廡及殿門。皇城內建有寺觀祠堂,供祭拜修行,如關聖祠、真教寺、眾仙台。此外,還辟有數處池塘湖泊、御苑園林[10]。
李朝宮殿普遍覆以青釉、黃釉瓦,多為筒瓦,瓦當飾有龍紋、鳳紋、蓮花紋。據考古學推測,李朝昇龍皇城的範圍北達今西湖,西臨蘇歷江,南至今阮太學路,東鄰巴亭廣場東部。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面積約合6平方公里,周長達10公里[15]。

陳朝時期繼續以昇龍皇城為都,李陳興替戰亂頻仍,昇龍皇城殘破不堪,皇帝一度不得不暫居茅屋。陳太宗建立陳朝後,即著手在李朝昇龍皇城基礎之上加以重修。陳朝時昇龍皇城的格局可根據元代使臣的記錄作還原。禁城正門為正陽門,主門稱陽明門,上修朝天閣,兩座側門稱日新門、雲會門,通向集賢殿、明靈閣,左、右門稱同樂門、橋會門,右廡通德輝殿,左廡通壽光殿。正殿仍為天安殿,稱「天安御殿」[16]。天安殿東西兩側設廊廡、配殿。皇帝居右殿,稱為觀朝宮,左側聖慈宮是太上皇居所。陳朝有皇帝退位禪讓予太子的習慣[17]。太子宮稱「儲宮」,後宮有麗天宮、賞春宮。皇城亦設八角殿、延賢殿,供皇帝處理政務、宴請群臣。延洪殿是召集全國耆老商討國事的地方,1284年蒙越戰爭期間,陳朝上皇陳晃即於延洪殿召集天下耆老,決意一致抗蒙[18]。另修有望樓、虎圈,皇帝常在望樓上觀看虎圈斗虎及大象表演。陳朝皇宮規模宏大,工藝精湛,在殿上的二層樓閣也可見到連廊。1368年,陳裕宗下令修建長廊,將元玄閣至西側的大朝門全部連通,以便群臣上朝時免受雨淋[17]。
陳朝末年,胡季犛操縱朝政。1397年,胡季犛逼迫陳順宗遷都至西都清化,將昇龍改名為東都。1400年,胡季犛廢黜其外孫陳少帝,自立為帝,建立胡朝,定都於清化。1397年,胡季犛下令拆毀東都皇城部分建築,以支持西都皇城營建,然而由於路遇暴雨,大半建材就此沉沒[19]。
Remove ads
1407年,明軍南下,胡季犛父子兵敗被俘,置交趾布政司,治交州府,東都更名為「東關」,為交州府治。1428年,黎利擊退明軍,登基稱帝,建立後黎朝,將東關改稱東京,定都於此。黎朝時期,皇城規模與李朝、陳朝時期相比擴大了一倍,辟三門:東門東華門,南門大興門,西門寶慶門。宮城為磚石砌築,呈長方形,正門為端門,兩側各闢一座掖門東長安門、西長安門。黎利登基之初,即下令重修宮殿,包括敬天殿、勤政殿、萬壽殿、會英殿、謹德殿、祥光殿、講武殿、翠玉殿、承華殿、金鸞殿、寶光殿、承天殿等。敬天殿為皇城主殿,殿址即是李朝、陳朝時的乾元殿、天安殿,為朝會議政之所。後由黎聖宗於1465年重修。1467年,黎聖宗又下令在殿前階陛兩側雕立石龍一對,並留存至今。敬天殿左右建萬壽殿、至敬殿。宮城東建東宮,供太子居住。另建奉先殿,供奉黎家祖先[20]。
1490年,為避免黎宜民篡位刺殺黎仁宗的事件重演,黎聖宗下令擴建皇城,將其範圍擴大八里。1512年,黎襄翼帝大興土木,命武如蘇主持修建百餘座宮殿,又動工建造「九重台」,據描述,此台「雖未完工,其影已可半遮西湖」。黎襄翼帝主持在殿前開鑿寬闊的人工湖,與蘇歷河相通,以便游賞。1514年,黎襄翼帝又下令將皇城擴建數千丈(每丈合3.6米)。如此盛大的工程最終耗盡國庫,軍民不堪於重稅徭役,引發民變,襄翼帝與武如蘇皆被殺[20]。
1516年至1527年,莫朝篡黎,又歷經鄭家、莫家紛爭,東京城動盪不已,宮室、寺觀及街坊大多焚毀。1585年,莫茂洽不堪長期流亡,動工重建昇龍國都,這也是皇城最後一次大規模動工修建。1599年,鄭松驅逐莫氏,進駐昇龍,在一個月內修繕皇城,迎回黎帝。此後鄭主主導朝政,鄭府大興土木之餘,皇城則遭冷落,許多地帶漸漸荒廢[21][22]。
1788年,黎昭統帝向清朝求援,引發清軍入越戰爭,兩廣總督孫士毅率軍占領東京昇龍。黎昭統帝趁機報復鄭主,派人焚毀鄭主府邸,大火延燒七日之久。戰亂期間昇龍遭到極大破壞,尤其是和鄭主相關的地點皆遭焚毀[22]。
Remove ads

1789年初,阮惠擊退清軍,黎昭統帝北逃,後黎朝就此滅亡。阮惠定都於富春,建立西山朝,昇龍更名為「北城」。1802年,阮福映擊敗西山朝勢力,稱帝建立阮朝,仍定都於富春順化,並於1805年將昇龍命名為「昇隆」。城中殘破的建材構件陸續向南運送至富春營造阮朝皇城,惟敬天殿、後樓予以保留,作為阮帝北巡行宮。阮福映認為昇龍皇城過於廣闊,不符合如今「鎮北城」之定義,又下令拆除皇城牆垣,新築法國沃邦式棱堡,規模遠遜於黎朝時的昇龍皇城,牆高一丈一尺,厚四丈,辟五門:東門、西門、北門(今尚存)、西南門、東南門。城門上建望樓,稱戍樓。城門外側壕溝岸邊築土牆,稱「羊馬城」,長二丈九尺,高七尺五寸。羊馬城設側門,稱為「人門」。城東為北城總督官署,城西為糧倉、銀庫及布政使官邸。1812年,在城南修築大旗台[22]。

1831年,明命帝將昇隆更名為「河內」。1835年,明命帝稱河內城高於順化京城,下令削低城牆一尺八寸,河內城高僅餘約5米。1848年,嗣德帝下令清除河內城內剩餘宮殿構件,運往順化。1888年,阮廷割讓北圻,法國人據此建立河內市,並於1902年將河內市定為法屬印度支那首府,總督駐紮於此。1894年至1897年,法國人徹底拆除殘破的河內城池,皇城建築遭遇系統性拆除[23],改為法軍軍營。法國人拆除敬天殿行宮,在原址上建造「龍屋」(Nhà Con Rồng),為法軍炮兵司令部。原河內城僅餘下北門、旗台等少數建築[22]。
1945年3月,日軍進駐河內,在昇龍皇城法軍軍營將四千餘名法軍士兵關押於此[24]:19–20。
Remove ads
1954年後,法軍龍屋改為越南人民軍總參謀部駐地,原皇城地界多改為越南人民軍軍營設施和辦公駐地,及越南民主共和國國防部駐地,部分法軍設施被拆除,闢為越南軍事歷史博物館[25]。1975年3月21日,越南勞動黨在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在1975年至1976兩年內解放南方[22]。
自2002年起,越南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昇龍皇城遺址展開系統性發掘[26]。2003年12月,皇城西半區發掘工作結束,共發掘文物超過400萬件,確定了7世紀至19世紀曆代王朝的文化層,這些文化層彼此疊壓交錯而在時間上延續,也揭示了當時的皇城規模情況和宮廷人員生活樣貌。此外,還發現有大量中國、日本、西亞的陶瓷器[22]。
2009年8月12日,昇龍皇城列入首批國家級特別遺蹟名錄[22]。2010年7月31日,正值李太祖建都昇龍千年之際,昇龍皇城以「河內升龍皇城」之名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27]。同年9月11日,越南總理阮晉勇批准昇龍皇城中心遺址區總體規劃,建立遺址保護區,規劃總面積4萬餘平方千米,其中考古遺址面積1.8萬平方米。10月10日,河內市舉行盛大儀式,慶祝昇龍建都及河內建城千年紀念[28]。
Remove ads
遺址分區
昇龍皇城總占地140公頃,其中20公頃為世界遺產區,包括位於黃耀路18號(số 18 đường Hoàng Diệu)的考古區及奠邊府路、阮知方路、潘廷逢路、黃耀路圍合的區域[29]。
黃耀路18號考古區是昇龍皇城遺址核心地帶,發掘工作在2002年至2003年進行,截至當時是越南規模最大的考古發掘,亦是為新建越南國會大廈所做的預備工作[30]。據發掘,遺址地層堆積按時間早晚有所區分,分為大羅時期(7至9世紀)、李朝至陳朝時期(11至14世紀)、後黎朝時期(15至18世紀)、阮朝時期(19世紀至20世紀) [31]。各個文化層互有重疊,有建築遺蹟、排水系統、水井、基柱、牆基、古河流、古湖泊遺蹟及大量遺物[32]。大羅時期即發現有「T」字形布局建築遺址,及「江西軍」印文磚,開元通寶錢,刻有神獸、人面圖案的筒瓦瓦當,波斯釉陶器殘片,中國長沙窯瓷器及日本、朝鮮陶瓷器殘片[28][30]。
李朝、陳朝時期的遺蹟主要有建築地基、磚鋪地層、蓮瓣石柱礎、磚鋪庭院、排水溝、屋頂構件。考古人員發現李朝時期的建築遺蹟兼用陰柱、陽柱,陰柱即將立柱埋入地底,底端設置交叉木構維持穩定,日本奈良時代亦有類似作法;陽柱類似於中國式的磉墩與柱礎石,磉墩間雜石子層、瓦片層。至陳朝時,陽柱作法已經完全取代陰柱作法。根據定位測量,發現陳朝時期建築偏移角一致,均為北偏東5度,建築尺寸亦均以三為基數。在一座宮殿地基柱礎下,還發掘出一座孩童墓葬,據推測是奠基祭祀期間埋入。這一時期亦發現有佛塔一類的設施遺存,及半徑24米的八角殿基址。屋頂構件最具特色的是鳳凰菩提葉形的瓦飾,2021年列入越南國寶名錄[33]。此外,還出土有大越國軍城磚、黃門署監造印文磚,及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瓷器[28]。
後黎朝時期,主要有厚磚砌成的建築地基、水井系統等[30],1467年始建的敬天殿地基存留至今。考古發掘發現,這一時期,灰磚取代紅磚,屋頂多用紅綠釉琉璃瓦,又以「龍瓦」筒瓦為特色,瓦背脊飾龍頭、龍身、龍尾。此外還出土一批龍紋碗,外腹飾隱起龍紋,經確定為河內當地燒造[28]。此外,還發掘有特種巨磚鋪設的龍廷[32]。
2012年,越南總理批准黃耀路18號昇龍皇城中心遺蹟區規劃,總面積為4.538萬平米,並建設1.3674萬平米的文物展示廳[34]。

河內旗台位於皇城南部,高33.4米(連旗桿高41米,連基座高60米)。基座為三層,逐層收分,外壁包磚。一層邊長42.5米,高3.1米,設兩道磚砌階梯;第二層邊長27米,高3.7米,四面開拱門,其中三面有漢文刻字,東門上書「迎旭」,西門書「回光」,南門書「向明」。第三層基座邊長12.8米,高5.1米,北向設拱門。塔身為八稜錐形,底部棱邊長約2米,塔身高18.2米。內部設螺旋階梯,牆面設圓窗[23]。
旗台建於阮朝嘉隆十一年(1812年),時值嘉隆帝主持改建昇隆城,新築法國沃邦式棱堡,並在堡壘南側黎朝皇城三門舊址修建此大旗台,可俯瞰全城。法國殖民時期得到保留,改建為法軍哨所[25]。越南戰爭期間,為河內防空部隊觀測點。旗台如今是河內市的地標、城市象徵。1954年10月10日,越南人民軍進駐河內,越南民主共和國金星紅旗首次在河內旗台升起飄揚。北越首版越南盾紙幣即印有河內旗台[23]。
Remove ads
- 
			
			北門與護城河的全景圖
- 
			
			在皇城內看城門背面
- 
			
			2009年的北門
D67房屋和隧道位於敬天殿的北面。此前,這是越南人民軍在1954年至1975年期間因應戰爭而設總部。如要參觀這個歷史遺跡,遊客需要購買₫70,000越南盾的入場券。學生和老年人只需支付₫15000越南盾。D67房屋建於1967年,擁有現代建築風格,60厘米牆體和良好的隔音系統。在這個地方,展覽出越南政治局和中央軍委、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用來對抗美國的抗戰工具。
登錄基準
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i)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 (vi)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該基準應最好與其他基準共同使用)。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