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星系際旅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星系际旅行
Remove ads

星系際旅行(英語:Intergalactic travel)是在星系間的空間旅行。由於在銀河系和最近的星系之間都有相對無比巨大的距離,這樣的旅行需要的技術遠遠超過恆星際旅行

Thumb
矮星系大麥哲倫星系中的恆星,距離地球160,000光年,是離銀河第三近的星系。

星系間的距離是恆星間距的大約一百萬倍(6個數量級)。在人的壽命限制下進行星系間旅行的可行技術,遠遠超出了人類目前的能力,目前僅僅是理論假設和科幻小說的題材。

星系際旅行的困難和可行方案

涉及到人類的星際旅行以現代工程能力來說是不切實際的,被認為純屬科幻。這需要遠超目前可能的技術能力的推進手段來使大型宇宙飛船加速到接近光速。雖然光從地球發射到仙女座星系需要254萬年,但是利用尺縮效應,旅行者所經歷的時間可以任意的短。光速以下的旅行者所經歷的時間取決於他們的速度和旅行距離。

如果飛船的速度不能達到相對論速度,那麼在星系際旅行過程中則會產生導航上的困難。由於旅行的時間足夠的長,以至於星系和恆星的運動需要仔細計算,才能準確到達目的地。沒有相對論效應,飛船需要額外的生命維持系統來支持人類繁衍成千上萬代的時間來度過漫長的旅程。另一種可行的方案是使用冬眠技術。

狹義相對論限制了任何物體都不能超過光速[1],所以看起來最好的星系旅行方案就是以接近光速的飛船跨越上百萬光年的距離。科幻小說中常常利用一些概念中的旅行手段,比如蟲洞超空間,來進行短時間的星系際旅行。

曲速引擎是另一種高度假設性的,推動飛船以超光速運行的方案。飛船本身並沒有快過光速,超過光速的是空間本身。但是目前還沒有已知的手段可以產生推動飛船的空間波動,不過概念本身符合狹義相對論和光速限制[2]

量子力學量子糾纏實驗提供了瞬時到達的量子傳輸的可能性。

Remove ads

自然星系際旅行

理論提出於1988年[3],發現於2005年[4][5]。存在恆星以超過銀河系逃逸速度的速度運動,朝向星系際空間。他們產生的一種理論是銀河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平均每十萬年發射出一顆高速恆星。到2010為止,已經有16顆超高速星被發現[4][6]。在星系際空間中發現的星系際塵埃也被認為是從星系中發射出去的物質[7]

臨近星系

Thumb
銀河系衛星星系圖。

參見

腳註與參照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