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星際大戰跨媒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星際大戰已經擴展到電影以外的媒體。這些衍生作品由盧卡斯影業授權並持有版權,儘管喬治·盧卡斯個人保留了從其參與製作的作品中借鑑和反駁的權利。這些衍生作品情節與正傳前傳後傳三部曲以及衍生電影電視劇同時或穿插進行。這些媒體除了常見的小說、漫畫和電子遊戲,甚至還有廣播劇等其他形式。

除了CGI動畫《複製人之戰》外,2014年4月之前製作的非電影作品統稱為「星際大戰衍生宇宙」(Star Wars Expanded Universe)。現隸屬於迪士尼的盧卡斯影業後來將此衍生宇宙更名為星際大戰傳說,並宣布其為非正史。2014年4月25日之後製作的大多數作品被盧卡斯影業定義為官方正史的一部分,儘管在該日期之後仍有少數傳奇作品發行。

出版歷史

1976–1987:早期電影和電視劇

星際大戰的第一部衍生作品是《Star Wars: From the Adventures of Luke Skywalker》(1976),這是1977年電影的小說化。後來艾倫‧狄恩‧佛斯特又撰寫了續集《心靈之眼的碎片英語Splinter of the Mind's Eye》(1978)。盧卡斯原本打算以此作為星際大戰低成本續集的基礎,但當它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電影之一時,盧卡斯決定自己撰寫續集《帝國大反擊》(1980)。 [1]在製作期間,盧卡斯批准了他有限參與的《假日特輯》 (1978)。

從1977年4月到1986年5月, [2] [3]漫威漫畫的星際大戰系列漫畫銷量強勁,以至於前漫威總編吉姆·舒特認為它在1977年和1978年為漫威度過了財務危機。[4]該系列在1979年和1980年成為業界最暢銷的作品之一。[5]1983年至1984年又發行了改編自第三部院線電影《絕地大反攻》的四期限量漫畫系列。

兩部原創故事情節的小說三部曲:布賴恩·戴利的《韓·蘇洛歷險記》(1979至1980) [6]和L·尼爾·史密斯1983年的《藍道·卡利森歷險記》。[7] [8]戴利還分別為1981年、1983年和1996年播出的正傳三部曲撰寫了廣播劇。

1979年,肯納推出了第一款星際大戰電子遊戲, [9]之後在20世紀80年代初推出了幾款雅達利和帕克兄弟電子遊戲,主要改編自電影情節。

從《絕地大反攻》中引入的兩部關於依娃人生活的衍生電視劇《小奇兵》、《魔星傳奇》,分別於,1985年至1986年連續播出兩季。

美國加拿大動畫公司Nelvana也為這毛茸生物製作了《小奇兵》動畫,於1985年至1986年連續播出兩季。姊妹系列《外星一對寶》講述了R2-D2C-3PO的進一步冒險。 1985年,漫威漫畫公司旗下的Star漫畫系列持續兩年出版了依娃人相關的雙月刊漫畫。1986年,漫威漫畫公司出版了八期《Droids》系列。 [10]這兩個系列有一個交叉的故事情節。 [11]

1987年,為了紀念這部傳奇誕生的十周年,迪士尼樂園開啟了星際旅行英語Star Tours項目。

Remove ads

1987-1991:「黑暗時代」

星際大戰系列的十周年紀念之後,星際大戰在各種媒體上的擴展基本上停滯了。1987年,影迷刊物《班薩足跡》被盧卡斯影業官方雜誌吸收,該雜誌專注於該公司在星際大戰之外的項目。 [12]一些影迷擔心該系列已經走到了盡頭,1987年至1991年這段時間被稱為「黑暗時代」。[12]

但這個時代也有一些亮點。1987年,西端遊戲發布了《星際大戰:角色扮演遊戲》,以及後來的一些附帶的角色扮演遊戲材料,比如原始資料、遊戲手冊和冒險模塊。這些出版物被稱為「遠超復古時代電影所知的第一批衍生出版物」,並成為許多小說家們的資料。 [13]

1991–1996:索龍小說和黑暗帝國漫畫

1991年,蒂莫西·扎恩的小說《帝國傳承》出版,結束了星際大戰缺乏新素材的困境。[14] 《帝國傳承》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排名第一,[15] 開啟了一個龐大的作品系列。[16] StarWars.com 在2014年寫道,這部小說「啟動了一個醞釀至今的出版計劃,並使衍生宇宙得以正式推出」。[16] 它引入了人氣角色索隆元帥瑪拉·翠玉,隨後又推出了續集《黑潮麥爾坎洶湧》(1992)和《最終指令》(1993)。[16][17] 索龍三部曲重振了星際大戰系列。[16][18][19] 在《星際大戰秘史》中,麥可·卡敏斯基表示,這種重新燃起的熱潮也是盧卡斯決定創作前傳三部曲的因素之一。[19]

大約在同一時間,漫畫授權被轉讓給了黑馬漫畫,後者出版了一系列接續正傳電影三部曲之後的漫畫系列,包括湯姆·維奇、卡姆·甘迺迪的《黑暗帝國》系列(1991-1995)。[20]這部漫畫在《帝國傳承》小說問世數月後推出,是這些小說的續集,復活了電影中的角色皇帝白卜庭波巴費特。蒂莫西·扎恩對利用克隆體復活白卜庭的概念持批評態度,認為這破壞並違背了《絕地大反攻》結局的意義。[21]

《絕地王子》青少年小說系列於1992年至1993年發行,描繪了《絕地大反攻》大約一年後的路克、莉亞和韓。[22]《巴庫拉休戰》(1993)描述了《絕地大反攻》的戰爭後果。[22]1993年,黑馬漫畫出版了《絕地傳奇》,將虛構的宇宙擴展到了舊共和國時期,比電影早了大約4000年。該系列衍生了許多作品,包括小說和其他漫畫,以及《舊共和國武士》電子遊戲[23]

1994年,盧卡斯授權部的Allan Kausch和Sue Rostoni討論了盧卡斯的創作與其他作者的衍生作品之間的關係:

我們所說的正典或正史,包括劇本、電影、廣播劇和小說,這些作品改編自喬治·盧卡斯的原始故事,其餘都是其他作家寫的。然而,我們也閱讀了全部作品,並且考量了其中的大部分內容的整體連貫性。整個出版作品目錄中包含了豐富的歷史,像其他發展完善的神話一樣。[24]

Remove ads

1996–1999:帝國黯影和特別版電影

史蒂夫·佩里1996年的小說《帝國黯影》以《帝國大反擊》和《絕地大反攻》之間尚未探索的時期為背景,是跨媒體系列的一部分,該系列還包括漫畫和電子遊戲。[25][26]這個跨媒體項目主要是為了在前傳三部曲以及盧卡斯1997年正傳三部曲特別版上映之前重振該系列。[27]盧卡斯在電影特別版中加入了衍生宇宙的元素。例如,扎恩在索龍三部曲中創造的新共和國首都星球科羅森,在《絕地大反攻》特別版[16][28]中首次亮相,在之後的前傳三部曲中展現得更為突出。同名漫畫系列於1998年推出,後來的副標題為《共和國》,在奇·亞地·蒙地於電影登場之前介紹了他。[29]

1999年,星際大戰圖書出版從 Bantam Spectra 轉移到德雷書業,一個新系列《新絕地武士團》(1999-2003)描寫正傳電影的25年至30年後,由多位作者撰寫,並引入了一個新的威脅:欲戰風人,一個強大的外星種族,試圖入侵並征服整個銀河系。[30][31]在該系列的第一部小說,R·A·薩爾瓦多的《主向量》中,人氣角色丘巴卡陣亡。[32][a]

Remove ads

1999–2014:前傳三部曲和複製人之戰

在1999年之前,衍生宇宙的大部分故事都擴展到《絕地大反攻》之後或早於《曙光乍現》之前很長的時間段。(例如絕地傳奇系列)。在正傳三部曲(包括銀河帝國的崛起以及黑武士白卜庭皇帝的個人史)之前不久,留給盧卡斯以發展前傳三部曲,從第一部《威脅潛伏》(1999)開始。

2000年,《共和國》系列漫畫中引入了艾拉·塞庫拉這個角色,後來登場於在《複製人全面進攻》(2002)中。[33][34]2003年的動畫系列《複製人之戰》和各種衍生書籍、漫畫和電子遊戲更詳細地描繪了這場戰爭,直到《西斯大帝的復仇》(2005)。[35][36]在電影上映之前,盧卡斯宣布了《複製人之戰》的3D續作,[37]動畫電影《複製人之戰》(2008)和同名電視劇(2008-2020)的播出。[38]這些作品引出了安納金在這時期的學徒亞蘇卡·譚諾[39]只在電影或其他衍生作品中短暫出現的各種角色都有更深入的介紹。此時,盧卡斯否認有製作後傳三部曲的計劃。[40][41]

截至2004年,已經發布了1100多部星際大戰出版物,包括小說、漫畫、紀實和雜誌。盧卡斯授權部時任總裁霍華德·羅夫曼估計,星際大戰的總印刷量超過了6500萬冊。他說:「這些書是擴展星際大戰幻想的一種方式。這些電影對幾代人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星際大戰已經成為一個文化觸點,我們的影迷對探索更多的故事非常感興趣。」[31]

Remove ads

全息儀資料庫與規範

最初,盧卡斯影業在設定集英語Bible (screenwriting)[42]中檢索衍生宇宙的內容,還查閱官方參考書,如《星際大戰宇宙指南》(1984/1994)和《星際大戰百科全書》(1998)。2000年,盧卡斯藝術首席測試人員 Leland Chee 被聘為盧卡斯授權部的連貫性英語Continuity (fiction)資料庫管理員,並開發了一個作品連貫性資料庫,部分基於1998年的《星際大戰:魔法背後》CD-ROM。[b]該資料庫後來被稱為全息記錄儀(Holocron)[44][45][46][47],是星際大戰宇宙中的「古老知識與智慧的存儲庫」。[48]資料庫由55000多個角色、地點、物種和載具條目組成。[42]


關於2012年的全息儀資料庫,Leland Chee 表示:「星際大戰與其他系列電影的區別在於,我們在所有形式的媒體中都延續了一致的連慣性,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電子遊戲、小說還是漫畫,而全息儀資料庫是盧卡斯影業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關鍵部分。」[49]全息儀資料庫將正史分為五個級別(按優先級順序):

  • G-canon 是「喬治·盧卡斯的正史」:六部電影(當時已上映的電影)高於其他較低層次的正史,[50]即使在提及其他媒體引入的元素時也是如此。用 Leland Chee 的話來說:「喬治對宇宙的看法就是他的看法,他不受制於從前。」[51]
  • T-canon 是電視正史:由盧卡斯聯合創作的《複製人之戰》動畫組成的正史級別。[50]
  • C-canon 衍生宇宙中的大部分媒體,包括書籍、漫畫和電子遊戲。[50]故事的創作引入了重大變化,比如《原力釋放》電子遊戲(引入了黑武士秘密學徒),需要盧卡斯的批准,他花了幾個小時向開發者解釋角色關係。[51]
  • S-canon 是次要正史,在連貫性正史中引入的任何與其他作品相悖的元素。[50]假日特輯》就是其中之一,但不包括被更高級別正史所引用的元素。[51][52]
  • D-canon 未播出的《迂迴前行英語Star Wars Detours》中的元素。[53]
  • N-canon 非正史,假如故事(如《Star Wars Tales》漫畫集的前20期)、跨界登場(如《劍魂IV》中出現的《星際大戰》角色)、遊戲統計數據,以及其他任何與更高級別正史直接矛盾的故事。[50]
Remove ads

迪士尼收購和正史重建

2012年10月,華特迪士尼公司40.6億美元收購了盧卡斯影業。[54][55][56]隨後,盧卡斯影業成立了「盧卡斯影業故事組」,旨在審核和定義正史,統一電影、漫畫和其他媒體。[57][58]其成員包括 Chee、Kiri Hart 和巴勃羅·伊達爾戈[59]為了防止計劃中的續集三部曲受制於衍生宇宙作品的情節,而選擇放棄與原正史統一。[60][c]

2014年4月25日,盧卡斯影業將衍生宇宙更名為「星際大戰傳說」,並宣布其不屬於正史系列。公司的重點將轉移到建立基於新出版媒體的正史。[60][63][64] Chee 在2014年的一篇Twitter帖子中表示,故事組的「主要目標」是用一個有融洽的正史來取代之前的正史分級標準。[58]然而,2020年播出的《複製人之戰》最後一季[65]與2016年正史小說《亞蘇卡》的某些方面相矛盾。第二年《複製人之戰》衍生系列劇《瑕疵小隊》與2015年肯南漫畫系列的正史元素相矛盾。《瑕疵小隊》執行製片人詹妮弗·科貝特解釋道:「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可能不會100%貼合,這有點像既要尊重已有的東西,又要在這個故事中重新解讀它。」[66]

Remove ads

2014-2019:續集三部曲和選集電影

盧卡斯影業在2014年的公告中解釋說,該系列中唯一被視為正史的現有作品將是電影和2008年的《複製人之戰》電影和電視劇。[67][d]公告稱這些作品是星際大戰歷史上不可撼動的,所有其他故事的人物事件都必須與之保持一致的。[60][63]還明確表示,計劃中的星際大戰續集三部曲,以及後續開發在正史中的作品,將不會基於"傳說",但可能會借鑑其中的素材[60][63][69]第一部新正史小說是約翰·傑克遜·米勒於2014年9月出版的《新黎明》,[70]為一個月後播出的CGI動畫劇《反抗軍起義》拉開了序幕。[71]漫威於2015年1月開始出版新漫畫系列《星際大戰之旅》,[72][73][74]出版計劃包括與續集三部曲電影相關的書籍和漫畫。

續集三部曲的第一部電影《原力覺醒》於2015年12月上映。[75]影迷們對重建後的正史產生了一些小的牴觸,其中一個團體成功地購買了一塊廣告牌,要求盧卡斯影業繼續開發與正史分開的非正史衍生宇宙。[76]《反抗軍起義》導演戴夫·菲洛尼在2016年第三季中將"傳說"角色索龍引入正史。[33]蒂莫西·扎恩受聘撰寫有關該角色的新正史小說。[77][78][79]自共同創作《複製人之戰》以來,菲洛尼一直追隨盧卡斯,在他的系列中加入了許多衍生元素。[33][80]一些被取消的《複製人之戰》劇集被改編成了《複製人之戰遺產》跨媒體項目中的書籍和漫畫。

《原力覺醒》之後,多部電影上映,包括選集電影《俠盜一號》(2016)和《韓索羅》(2018),以及第二部和第三部續集三部曲電影《最後的絕地武士》(2017)和《天行者的崛起》(2019)。漫威和IDW出版了數十部小說、漫畫,《戰場前線II》(2017)等遊戲發行。[81]此外,以續集三部曲為背景的動畫系列《抵抗勢力》,於2018年開始播出。[82]

2019年至今:《曼達洛人》和其他作品

接續《絕地大反攻》之後的真人系列電影《曼達洛人》於2019年底在迪士尼串流媒體服務Disney+上播出。[83]2020年初,《複製人之戰》動畫系列的最後一季在串流媒體播出。[65]

2020年2月,有消息稱,一系列名為《共和國盛世》的新書和漫畫將於8月開始出版。這條故事線發生在《威脅潛伏》事件200年前,不會與目前計劃製作的任何電影或系列重疊[84]

2020年12月,Disney+宣布了多部真人劇集,包括《歐比王·肯諾比》、《安道爾》、《藍道》、三部曼達洛衍生劇和《侍者》(背景設定在共和國盛世)。[85][86][87]2021年4月2日,Disney+添加了多部星際大戰電影。[88]《瑕疵小隊》於5月4日播出。[89]

多部漫威漫畫於2020年重啟,移入《帝國大反擊》和《絕地大反攻》之間的時代。[90][91][92]

傳說時間軸

絕地的黎明達斯·貝恩星際大戰:遊俠星際大戰:舊共和國星際大戰:舊共和國武士星際大戰:絕地傳奇(漫畫)
星際大戰傳承絕地命運原力傳承天行者傳奇絕地學徒
凱爾·卡塔恩星際大戰:絕地武士原力釋放星際大戰:銀河風暴帝國戰爭星際大戰:共和國突擊隊黑暗帝國絕地王子星際大戰:戰場前線 (2004)X翼小奇兵 (動畫)外星一對寶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 (2008年電視影集)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 (2003年電視影集)Jedi Quest新絕地武士團索隆元帥 (星際大戰)星際大戰正傳三部曲Star Wars Scoundrels藍道·卡利森歷險記韓索羅星際大戰前傳三部曲

星際大戰傳說宇宙跨越了多個時代,名稱、標誌和出版日期於2000年10月首次引入[93] ,並在2015年2月進行了完善[94][95]

  • 先共和國時代(25,053 BBY之前):這個時代唯一發行作品是《絕地黎明》漫畫系列和小說。
  • 舊共和國時代(25053 – 1000 BBY):包括絕地傳奇系列漫畫、舊共和國武士電子遊戲、舊共和國網路遊戲、《遊俠》系列漫畫和《達斯·貝恩》三部曲小說。
  • 帝國崛起時代(1,000 – 0 BBY):前傳三部曲到帝國統治之前的時代。
  • 起義時代(0 BBY – 5 ABY):正傳三部曲及其相關小說、漫畫和電子遊戲的時代。
  • 新共和國時代(5 ABY – 25 ABY):正傳三部曲之後的時代,包括《絕地王子》、《X翼》、《索龍三部曲》、《少年絕地武士》和其他小說系列。
  • 新絕地武士團時代(25 – 40 ABY):《新絕地騎士團》和《黑巢》三部曲小說系列的時代。
  • 傳承時代(40 – 140 ABY):《原力傳承》和《絕地的命運》系列小說以及《傳承》系列漫畫的時代。
  • 無極(Infinities):不遵循「傳說」設定的替代宇宙故事和戲仿。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