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普普藝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普普藝術(英語:pop art,中國大陸譯作波普藝術,或意譯作通俗藝術)是一場1950年代中後期在英國和美國興起的藝術運動。[1][2]該運動通過融入來自流行和大眾文化的意象,如廣告、漫畫書和普通的大規模生產物品,對美術的傳統提出了挑戰。其目標之一是在藝術中使用流行通俗的文化形象,通常會運用反諷來強調各種文化中平庸甚至媚俗的要素。[3]其興起也與藝術家使用機械複製或渲染技術有關。在普普藝術中,素材有時會在視覺上脫離其已知語境、被孤立或與無關的材料相結合。[2][3]


普普藝術運動的第一批藝術家包括英國的愛德華多·包洛奇和理查·哈密爾頓,以及美國的拉里·里弗斯、雷·詹森、羅伯特·勞森伯格和賈斯珀·瓊斯等人。一般認為,普普藝術是對當時主導的抽象表現主義思想的反應,同時也是對這些思想的擴展。[4]其與達達主義的相似之處在於利用現成物和圖像。普普藝術和極簡主義被認為是後現代藝術之前的藝術運動,或者本身就是後現代藝術的一些早期案例。[5]
普普藝術通常採用當時廣告中常見的形象。普普藝術家的創作經常選用產品標籤和標誌在的意象中,這些要素可見於安迪·沃荷的作品《甘貝爾湯罐頭》的標籤中。甚至零售食品運輸箱外的標籤也被用作普普藝術的題材,正如沃荷的《金寶番茄汁盒》(1964年)所展示的那樣。
從意識型態和社會發展的背景來看,普普藝術反抗當時(1960年代)的權威文化和架上藝術,不但具有對傳統學院派的反抗,也同時具有否定現代主義藝術的成份,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是普普藝術的精神核心。普普藝術對於流行時尚有相當特別而長久的影響力,不少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師都直接或間接地從普普藝術中取得靈感。
Remove ads
詞源
「普普」的命名是來自「流行藝術」(popular art)一詞,是由藝術評論家勞倫斯·阿羅威(Lawrence Alloway)看到那些平庸無奇的商業主題繪畫和雕塑、裝置時,就流行藝術的這個詞而給予命名的。
「普普」(pop)也是「棒棒糖」(lollypop)的一個簡化口語詞,可追溯至十八世紀。表示可口可樂之類的「汽水」(soda pop)一詞,大致也是那個時期產生的(這裡的pop可能是指瓶子開啟的聲音)。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看到輕鬆愉快的享樂和渴求慾念的轉化(例如棒棒糖的性暗示)。
起源
一般認為,普普藝術是從1950年代中後期開始,首先在英國由一群自稱「獨立團體」(Independent Group)的藝術家、批評家和建築師引發,他們對於新興的都市大眾文化十分感興趣,以各種大眾消費品進行創作。1956年,獨立團體舉行了畫展「此即明日」,其中展出了理查·哈密爾頓的一副拼貼畫《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畫裡有藥品雜誌上剪下來的肌肉發達的半裸男人,手裡拿著像網球拍般巨大的棒棒糖;有性感的半裸女郎,其乳頭上還貼著閃閃發光的小金屬片;室內牆上掛著當時的通俗漫畫《青春浪漫》(Young Romance),並加了鏡框;桌上放著一塊包裝好的「羅傑基斯特」牌火腿;還有電視機、錄音機、吸塵器、檯燈等現代家庭必需品,燈罩上印著「福特」標誌;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外邊街道上的巨大電影廣告的局部……這一切都可以通過那個半裸男人手中棒棒糖上印著的三個大寫字母得到解釋:POP。該詞來自於英文的「popular」,在漢語中一般音譯為「普普」。1957年,哈密爾頓為「普普」下了定義,即:「流行的(面向大眾而設計的),轉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隨意消耗的(易忘的),廉價的,批量生產的,年輕人的(以青年為目標),詼諧風趣的,性感的,惡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業」。[6]
普普藝術在北美和英國的起源發展有所不同。[3]在美國,普普藝術是藝術家的一種反應;它標誌著向硬邊構圖和具象藝術的回歸。藝術家們採用客觀的、平凡的現實、反諷和戲仿來「消除」抽象表現主義的個人象徵主義和「繪畫性的鬆散筆觸」。[4][7]在美國,拉里·里弗斯、阿歷克斯·卡茨和曼·雷的一些作品預示了普普藝術的出現。[8]
相比之下,英國戰後興起的普普藝術雖然也運用反諷和戲仿,但更具學院派風格。英國藝術家關注美國大眾文化的動態和悖論性意象,將其視為強大的、具有操縱性的象徵工具,這些工具正在影響整個生活方式,同時提升社會的繁榮。[7]早期的英國普普藝術是一種由遠觀的美國流行文化所激發的思想探索。[4]同樣,普普藝術既是達達主義的延伸,也是對它的否定。[4]雖然普普藝術和達達主義探索了一些相同的主題,但普普藝術用對大眾文化產物的超然肯定取代了達達運動的破壞性、諷刺性和無政府主義衝動。[4]在歐洲,被視為創作了引領普普藝術的作品的藝術家包括:巴勃羅·畢卡索、馬塞爾·杜尚和庫爾特·施威特斯。
Remove ads
儘管英國和美國的普普藝術都始於1950年代,但馬塞爾·杜尚以及歐洲的法蘭西斯·畢卡比亞和曼·雷等人早於這場運動;此外,美國更早存在一些「原初普普」(Proto-pop)起源,它們利用了「現成的」文化物品。[4]在1920年代,美國藝術家派翠克·亨利·布魯斯、傑拉爾德·墨菲、查爾斯·德穆斯和史都華·戴維斯創作了包含流行文化意象(源自美國商業產品和廣告設計的平凡物體)的畫作,幾乎「預示」了普普藝術運動。[9][10]
普普藝術家
知名的普普藝術家包括:
參見
- 藝術流行
- 日常物品的新繪畫
- 新現實主義 (藝術)
- 新普普
- 奧普藝術
- 隨意放置藝術
- 激進時期
- 復古風格
- 超扁平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