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晶圓
用於製造集成電路的半導體材料圓形薄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晶圓(英語:Wafer)是半導體晶體圓形片的簡稱,其為圓柱狀半導體晶體的薄切片,用於積體電路製程中作為載體基片,以及製造太陽能電池;由於其形狀為圓形,故稱為晶圓。最常見的是矽晶圓,另有氮化鎵晶圓、碳化矽晶圓等;一般晶圓產量多為單晶矽圓片。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10月5日) |

晶圓是最常用的半導體元件,按其直徑分為3英寸、4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等規格,近來發展出12英寸甚至研發更大規格(14英吋、15英吋、16英吋、20英吋以上等)。晶圓越大,同一圓片上可生產的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就越多,可降低成本;但對材料技術和生產技術的要求更高,例如均勻度等等的問題,使得近年來晶圓不再追求更大,有些時候廠商會基於成本及良率等因素而停留在成熟的舊製程[1]。一般認為矽晶圓的直徑越大,代表著這座晶圓廠有更好的技術,在生產晶圓的過程當中,良品率是很重要的條件[2]。
Remove ads
製造過程

很簡單的說,首先由普通矽砂拉製提煉,經過溶解、提純、蒸餾一系列措施製成單晶矽棒,單晶矽棒經過切片、拋光之後,就得到了單晶矽圓片,也即單晶矽晶圓。
- 將二氧化矽礦石(石英砂)與焦炭混合後,經由電弧爐加熱還原,即生成粗矽(純度98%,冶金級)。SiO2 + C = Si + CO2 ↑ [3]
- 鹽酸氯化並經蒸餾後,製成了高純度的多晶矽(半導體級純度11個9,太陽能級7個9),因在精密電子元件當中,矽晶圓需要有相當的純度(99.999999999%),不然會產生缺陷。
- 晶圓製造廠再以柴可拉斯基法將此多晶矽熔解,再於溶液內摻入一小粒的矽晶體晶種,然後將其慢慢拉出,以形成圓柱狀的單晶矽晶棒,由於矽晶棒是由一顆小晶粒在融熔態的矽原料中逐漸生成,此過程稱為「長晶」。這根晶棒的直徑,就是晶圓的直徑。
- 矽晶棒再經過切片、研磨、拋光後,即成為積體電路工廠的基本原料——矽晶圓片,這就是「晶圓」(wafer)。
- 晶圓經多次光罩處理,其中每一次的步驟包括感光劑塗佈、曝光、顯影、腐蝕、滲透、植入、蝕刻或蒸著等等,將其光罩上的電路複製到層層晶圓上,製成具有多層線路與元件的IC晶圓,再交由後段的測試、切割、封裝廠,以製成實體的積體電路成品。一般來說,大晶圓(12吋)多是用來製作記憶體等技術層次較高的IC,而小晶圓(6吋)則多用來製作類比IC等技術層次較低之IC,8吋的話則都有。
從晶圓要加工成為產品需要專業精細的分工。
Remove ads
晶圓特性

矽晶圓的直徑種類多樣,從25.4毫米(1英寸)到300毫米(11.8英寸)不等。[4][5]半導體製造廠(俗稱「晶圓廠」)的分類通常依據其可加工的晶圓直徑。為了提升產量並降低成本,晶圓直徑逐步擴大,目前最先進的晶圓廠使用300毫米晶圓,未來計劃採用450毫米晶圓。[6][7]英特爾、台積電與三星分別在推進450毫米「原型」晶圓廠的研發,儘管仍面臨諸多技術挑戰。[8]
使用非矽材料生長的晶圓,其厚度與同直徑的矽晶圓可能不同。晶圓厚度取決於所用材料的機械強度;晶圓必須足夠厚以在搬運過程中承受自身重量而不開裂。表中厚度反映的是該製程首次引入時的參數,未必適用於當今所有製程。例如,IBM的BiCMOS7WL製程使用的是8英寸晶圓,但厚度僅為200μm。晶圓重量隨厚度增加而增加,並與直徑的平方成正比。引入年份並不表示工廠會立即更換設備,實際上,許多工廠不會進行升級,而是通過新建生產線來部署新技術,從而導致舊有與新技術長期並存。
Remove ads
氮化鎵(GaN)基板晶圓通常有著自己獨立的發展時間線,其發展速度遠落後於矽基板,但領先於其他類型基板。全球首個由GaN製成的300毫米晶圓由英飛凌在2024年9月發布,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可能啟用全球首座實現300毫米GaN晶圓商業產出的工廠。[12]
與此同時,全球首個200毫米碳化矽(SiC)晶圓由意法半導體於2021年7月發布。[13]截至2024年,尚不清楚200毫米SiC是否已進入量產階段,目前商業化SiC晶圓的最大尺寸通常仍為150毫米。
藍寶石上的矽(SOS)不同於矽基板,因為其基板為藍寶石,而上層為矽,外加磊晶層和摻雜材料可以是任意種類。截至2024年,商業生產中的SOS晶圓最大尺寸通常為150毫米。
截至2024年,砷化鎵(GaAs)晶圓在商業生產中最大一般為150毫米。[14]
氮化鋁(AlN)晶圓在商業應用中通常為50毫米或2英寸,而100毫米或4英寸的晶圓則在由旭化成等晶圓供應商開發中,截至2024年。然而,某種晶圓即使已商品化,並不意味著已存在能在該晶圓上製造晶片的加工設備。實際上,這類設備通常會滯後於材料開發,直到有付費的終端客戶需求出現。即使設備研發成功(通常需數年),晶圓廠還需要額外數年時間來掌握如何高效使用這些設備。
晶圓製造中的一個製程步驟,如蝕刻,可以隨著晶圓面積的增加而製造出更多晶片,而單位製程步驟的成本增長通常慢於晶圓面積的增長。這便是推動晶圓尺寸增加的成本基礎。從200毫米晶圓向300毫米晶圓的轉換始於2000年代初,這一轉變使得單位晶片的成本降低約30-40%。[來源請求]更大直徑的晶圓可容納更多晶片。
截至2020年,中國正在逐步淘汰M1晶圓尺寸(156.75毫米)。多個非標準晶圓尺寸已經出現,目前正積極推動全面採用M10標準(182毫米)。與其他半導體製造過程一樣,降低成本依然是嘗試提升晶圓尺寸的主要推動力,儘管不同設備的製造流程存在差異。[來源請求]
著名晶圓廠商
英特爾(Intel)等公司,自行設計並製造自己的IC晶圓,直至完成並行銷其產品,即為垂直整合製造商(IDM)。而三星電子等,則兼有晶圓代工及自製業務。
例如:環球晶(台灣股票代號:6488)、合晶(台灣股票代號:6182)、中美晶(台灣股票代號:5483),日本的信越化學、SUMCO(勝高),美國的Cree(科銳)。
其他相關
主要製造多晶矽的大廠有: Hemlock(美國)、MEMC(美國)、Wacker(德國)、REC(挪威)、東洋化工/OCI(韓國)、德山/Tokuyama(日本)和 協鑫集團/GCL(中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