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由JC Fisher提出的晶界擴散模型。這一解隨後可以通過對菲克第二定律進行修正的微分解來模擬,該修正增加了一個邊流項,給出方程
,其中
是擴散係數,
是晶界寬度,
是邊流速率。
Fisher提出了一種測量晶界擴散係數的通用方法。[3]在Fisher模型中,晶界被表示為嵌入在低擴散率各向同性晶體中的一薄層高擴散率、均勻各向同性的板狀區域。假設該板層厚度為
,長度為
,深度為單位長度,則擴散過程可由以下公式描述。第一式表示體相擴散,而第二式表示沿晶界的擴散:
其中,
其中
是擴散原子在體相的濃度,
是其在晶界中的濃度。
為了解該方程,Whipple引入了一個精確解析解。他假設表面成分恆定,並使用傅立葉–拉普拉斯變換將問題轉化為積分形式的解。[4]因此擴散剖面可由下式描述:
為進一步確定
,常用兩種方法:
- 方法 1:將樣品沿表面平行方向切成一系列薄片,測量溶質在各薄片中的分布
,再利用Whipple的公式求得
。
- 方法 2:比較晶界上某一給定濃度的滲透長度
與遠離晶界處格點擴散的滲透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