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晶界擴散係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晶界擴散係數英語:grain boundary diffusion coefficient),是在晶粒邊界內沿擴散體沿晶粒固體擴散的擴散係數。[1]它是一個記作的物理常數,對於理解晶界如何影響原子擴散非常重要。晶界擴散是多晶材料中常見的溶質遷移途徑。在金屬及金屬合金的低溫下,它主導了有效擴散速率。以單晶和多晶銀的表觀自擴散係數為例:在高溫下,兩種樣品中的晶界擴散係數相同。然而,在低於700 °C時,多晶銀的晶界擴散係數始終高於單晶的晶界擴散係數。[2]

測量

Thumb
1953年由JC Fisher提出的晶界擴散模型。這一解隨後可以通過對菲克第二定律進行修正的微分解來模擬,該修正增加了一個邊流項,給出方程,其中是擴散係數,是晶界寬度,是邊流速率。

Fisher提出了一種測量晶界擴散係數的通用方法。[3]在Fisher模型中,晶界被表示為嵌入在低擴散率各向同性晶體中的一薄層高擴散率、均勻各向同性的板狀區域。假設該板層厚度為,長度為,深度為單位長度,則擴散過程可由以下公式描述。第一式表示體相擴散,而第二式表示沿晶界的擴散:

其中,

其中是擴散原子在體相的濃度,是其在晶界中的濃度。

為了解該方程,Whipple引入了一個精確解析解。他假設表面成分恆定,並使用傅立葉–拉普拉斯變換將問題轉化為積分形式的解。[4]因此擴散剖面可由下式描述:

為進一步確定,常用兩種方法:

  • 方法 1:將樣品沿表面平行方向切成一系列薄片,測量溶質在各薄片中的分布,再利用Whipple的公式求得
  • 方法 2:比較晶界上某一給定濃度的滲透長度與遠離晶界處格點擴散的滲透長度。
Remove ads

參考

相關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