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暖暖雙生土地公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此廟為嘉慶年間一位遷至西勢溪坑開墾定居的陳姓先民所建[2],原在暖暖淨水場內的小山丘上[3],作為西勢溪下游的水尾土地公[1]。廟內有兩塊咸豐九年(1859年)的石牌,分別寫著「福德庇西勢」、「正神祐北方」[4]。
1902年淨水場啟用,遂遷到東勢坑溪和西勢坑溪交匯處的雙龍潭旁[3]。

清治時期,西勢坑溪上游原有許多住家和農田[5]。人民建立此廟作此溪上游的水頭土地公[1],更上游則有一座名為「福安宮」的石材土地公廟[5]。
據基隆文史協進會總幹事王國緯表示,1923年為興建西勢水庫,集體遷村,施工第二年當儲水就快淹到福德宮時,工程發生很多意外事故,日本人遂聽當地人建議,把福德宮移到福興宮旁邊[3]。之後居民視福德宮土地公改轄管東勢坑溪[2][3]。
至於位在攔砂壩旁的福安宮則未遷,因居民遷出,香火中斷,長久遺忘在荒煙蔓草中[5]。
兩廟今位在暖暖淨水廠前[6]、雙龍橋上[2],共用門牌[2],同一管理委員會管理[4],轄區以兩溪劃分[2][3]。合稱有「雙土地公廟」[2]、「雙龍廟」[4]、「雙龍土地公廟」[6]、「水源地雙生土地公廟」[1]。
1973年,地方人士林國、周新發等人募款重建,面積各約五坪[2]。大家樂盛行時,據當地暖西里里長李銘村回憶,福德宮土地公神像都曾遭人擲到溪底,後來才找回[1]。公益彩券發行後,神像也曾失蹤[7]。2003年時,廟方人員發現屋頂、牆壁龜裂滲水嚴重加以整修,遂把兩廟簷連在一起,讓兩廟正式融而為一[4]。市府為配合營建署城鄉風貌計畫,在此廟周遭規劃棧道、意象空間等休閒設施[6]。
信仰活動
福興宮土地公神像眼睛微微向下俯視,被認為可保土地上安居樂業;福德宮土地公神像眼神凝視正前方,相傳可保出外事業順利,工作平安[1]。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