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曹丕伐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曹丕伐吴
Remove ads

中國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曾於任內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三次入侵孫吳,起因是孫吳君主孫權以諸侯名義對魏稱藩,曹丕要求孫權將長子孫登作為人質送往魏廷但遭到拒絕,因此於222-223年發起進攻,但濡須戰敗、洞口無法取勝,攻打江陵也不克,曹丕宣告下令總撤退。孫權割裂與曹魏的臣屬同盟關係,與蜀漢恢復結盟,於是曹丕在224年-225年發兵廣陵以伐吳,但是無功而返。

快速預覽 曹丕攻東吳之戰, 日期 ...

背景

劉備自立為帝伐吳,孫權為了避免同時進行兩線戰爭,故此利用外交策略承認曹丕受禪於漢的政權,繼續以諸侯身份藩屬,但並沒有投降。孫權被曹丕封為吳王,而夷陵之戰激戰中,魏臣曾勸曹丕偷襲孫權領地,這樣孫權必敗。曹丕認為對方稱藩,如果偷襲對方這樣不合禮數所以拒絕。孫權在沒有曹魏侵擾的情況下打敗劉備,戰爭結束,曹丕以孫權背叛為名、打算從孫權處獲利,於是派曹休率軍偷襲孫權領地的曆陽和蕪湖,又恢復曹孫在居巢邊界的駐軍,但遭到全琮和周泰反擊,兩軍互有殺傷。孫權為了處理戰後狀況蓄意對曹丕謙卑上書,而另一方與蜀漢有恢復聯盟的舉動。

在一次意圖改善和孫氏關係的嘗試中,曹丕要求將孫權長子孫登送到洛陽為人質。但孫權知道他的本意所以拒絕,後來對曹丕謙卑稱兒子尚幼,未曾娶妻,父子之情難捨,一旦離鄉會水土不服。之後,曹丕再次令孫權送兒子來當人質,孫權依然拒絕,曹丕惱羞成怒認為孫權沒有誠意而指他背叛,命曹仁、曹休、曹真各率領十萬餘人三路出發伐吳,自己則坐鎮宛城。孫權當時要處理山越問題,所以寫書信誘騙曹丕說會送兒子,曹丕信以為真全軍進行待命,而孫權暗中已經部署朱桓、呂範、朱然三路大軍應對魏軍。十月,曹丕眼看孫權沒有送兒子來,於是發難進軍。侍中劉曄認為東吳剛剛大勝蜀漢,上下一心,而且有長江天險,不能倉卒進攻,但曹丕不聽。孫權一直玩弄曹丕達到自己目的,隨即正式與魏國開戰,並棄用曹魏黃初年號,自建年號黃武

Remove ads

交戰

三路伐吳:(222年—223年)

洞口

222年秋十月,魏國征東大將軍曹休指揮張遼、臧霸、賈逵等率各州郡二十餘軍的兵力沿資江而下進軍曆陽洞浦,孫權命建威將軍領丹楊太守呂範指揮廬江太守徐盛、偏將軍全琮、揚威將軍孫韶等人率領五軍的兵力前往洞浦戰線,並遷前將軍。呂範出師不利,前往途中水面遭遇大風,有的軍隊還被吹到敵岸之上,曹休、張遼、臧覇、兗州刺史王凌等乘機進攻呂範,呂範軍戰死及溺死者有數千人,[3]而呂范與曹休們交戰的時候,定武中郎將孫仁違反軍令私自把呂範的軍需物資燒毀,因此呂範無法重整軍力,於是引軍退守江南,把孫仁交給孫權處置[4]。張遼此時抱病,孫權聞聽張遼在,非常恐懼,告知部下張遼雖然病了,仍無人可擋,要小心。同年張遼病死於江都。曹休派臧霸率領輕船五百、敢死隊萬人渡江襲擊徐陵郡,殺獲數千人,吳將賀齊最後到達戰場支援,所以沒有遭到任何損失,吳軍殘餘軍力依賴賀齊這支軍力才得以維持戰線,曹休等人對賀齊的軍備儀容和艦隊規模非常忌憚,加上無法擊敗徐盛渡江,主動撤軍。徐盛和全琮收拾殘兵眾部,召集餘下的士兵進行反擊,臧霸麾下的青徐州將軍尹禮被全琮與徐盛梟首,同時被殺獲幾百人。曹仁退軍後,按《建康實錄》說法,洞口吳軍各部乘著徐盛和全琮的反攻,擊破曹休、張遼等人,魏軍全軍撤退[5],戰鬥在223年晚春結束。[1][2][6][7][8][9][10][11][12][13]

臧霸雖然名義上早已經歸順曹操,但作為地方豪強事實上處於半獨立狀態。曹丕藉此戰征臧霸為執金吾,解除他的兵權。

Remove ads

江陵

222年,魏上軍大將軍曹真率領十萬餘人,督左將軍張郃、征南大將軍夏侯尚攻打荊州治所江陵。魏帝曹丕也親臨宛城以助聲勢。223年正月,張郃敗吳將孫盛援軍,《魏略》聲稱溺死有數千人[14],張郃於是奪據江陵中洲。曹真和夏侯尚攻破孫權領地牛渚屯,大軍全數包圍江陵。吳左將軍諸葛瑾率援軍到,被夏侯尚擊退。江陵吳軍在征北將軍朱然統領下,多得病,能戰者只有五千人。但朱然面對曹真長達六個月的攻勢無懼色,反而激勵將士,乘隙攻破魏兩屯。夏侯尚想乘船入渚中安營搭設浮橋,議論此事的多以為江陵必破。侍中董昭卻認為此舉犯兵家大忌,魏軍精銳將處險境,一旦再加上江水暴漲,夏侯尚軍就自身難保了。正值魏軍又為瘟疫所苦,於是曹丕命諸軍撤退。收到命令的夏侯尚趕緊撤出渚,在吳人攻擊下,魏軍勉強得脫。趕來援救的吳平北將軍潘璋已製作荻筏,計劃點上火順流而下,燒毀夏侯尚浮橋,因夏侯尚退軍,也就沒有實行。諸葛瑾攻曹真浮橋,曹真等退走。十天後江水果然大漲,曹丕嘆服董昭審慎。朱然統率寡兵在內憂外患下堅守江陵長達半年的大規模圍攻,戰後其名聲威震魏國[1][2][6][7][8][15][16][17]

揚武將軍滿寵在江陵破吳有功,改拜伏波將軍,屯新野。[18]

《建康實錄》載陸遜也奉命渡江抵抗魏軍,但沒有參與戰爭。《三國志》沒有記載陸遜參戰。《曹真碑》碑文中記錄曹真「□(闕字)冬霜於陸議、奮雷霆於朱然」,似指曹真曾與陸遜交戰,但沒有說什麼時候。宋傑《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認為陸遜當時繼續留守夷陵以防劉備再次來襲,故沒有參與江陵作戰。曾隨陸遜參與夷陵之戰的蔣壹則被《三國志》明文記載在江陵作戰期間陣亡。

Remove ads
學者觀點

清朝謝鍾英王先謙盧弼等學者根據諸葛亮說「孫權不能越江」及孫權曾攻打新市、安陸等地,及位於江陵和襄陽之間原為孫權控制的臨沮、旍陽兩縣後來被納入曹魏的襄陽郡,認為曹魏在江陵作戰期間占領了沔北的安陸、新市、雲杜、竟陵諸縣和臨沮、旍陽兩縣[19]。宋傑《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認為被曹魏攻陷的還包括石陽、邾。《元和郡縣圖志》則記載安陸在此戰前後本就是魏地[20]。且其他記載顯示竟陵位於江南岸[21],直到晉滅吳才失守。[22]

濡須口

第三次入侵為居巢水域的濡須口,223年正式開戰,魏大司馬曹仁因而率步騎數萬攻濡須。曹仁揚言攻打羨溪,誘吳濡須督朱桓分兵相救,再派大軍徑奔濡須,真正攻打羨溪的其實是散騎常侍蔣濟。朱桓還沒追回派往羨溪的軍隊,曹仁已經殺到。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諸將害怕,但朱桓卻自認為用兵勝過曹仁。朱桓偃旗息鼓,示弱誘曹仁來攻。曹仁派兒子曹泰攻濡須城,將軍常雕諸葛虔王雙等乘油船攻打朱桓部曲妻子所在的中洲。蔣濟認為不可進攻中洲上流,但是曹仁不聽,親率萬人留在橐皋為曹泰等人後援。朱桓派別將擊常雕,親自拒曹泰,曹泰被燒營而退,而常雕被斬殺,生擒王雙,魏軍溺死及被殺者千餘人。[1][2][6][7][8][15]

曹仁軍大敗,最終魏軍在223年三月全部撤出。

吳破蘄春

先前吳戲口守將晉宗叛投魏,被任命為魏在長江以北的蘄春太守。在三路大戰期間,數次侵擾吳境,之後打算襲擊安樂給魏國表示忠誠。孫權對晉宗非常憤恨,223年六月,命吳後將軍賀齊攻之,雖然天氣極熱不利行軍,但賀齊等成功攻破蘄春,生擒了晉宗。[2][10][13]

曹丕兩幸廣陵

黃初五年八月(已是224年9月),曹丕治水軍,九月(10月)至廣陵。吳人害怕,在徐盛(已遷為安東將軍)建議下沿江從石頭城到江乘一路設疑城,一晚上就完成了。曹丕隔江望見,認為東吳有人才,未可圖,魏軍也感到忌憚,於是退軍。

次年八月(9月尾),曹丕再出舟師,十月(11月尾)行幸廣陵故城閱兵,士兵十餘萬,旌旗數百里,和建業(今江蘇南京)隔長江相對,並由前將軍滿寵挫敗東吳的順風火攻。[18]但孫權嚴守,加之冬季天氣大寒,結了冰,船不能入江,因此曹丕迎戰孫權取勝的希望渺茫。他見自己的軍隊難以逾越障礙,嘆氣,下令撤軍。孫韶派部將高壽率敢死者五百人抄路夜襲曹丕,曹丕大驚,結果遭吳軍打敗而敗走壽春,高壽獲其副車、羽蓋而還。[1][2][8][10]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