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曾玉明

清朝武官,泉州人,曾參與平定太平天國以及戴潮春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曾玉明臺灣話Tsan Gio̍k-bîng,1805年—1868年)[1],名藍田,字玉明,又氷儒以字行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為中國清朝武官

快速預覽 曾藍田, 籍貫 ...

生平

1841年時為千總,以剿匪出力,賞藍翎。後歷任嘉義守備鳳山縣遊擊、建寧鎮總兵等職。1862年(同治元年)奉旨接任曾元福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曾玉明曾率林文察鄉勇在基隆擊退小刀會,也曾參與平定戴潮春事件。咸豐、同治年間,臺灣武官中有所謂的大曾與小曾,大曾指曾玉明,小曾指曾元福。兩曾原籍均福建泉州晉江縣,早年均行伍出身均官至臺灣總兵,皆參予平定戴萬生之役,兩人均在臺南置有宅第,且其次子均中舉人[1]

戴潮春事件評價

林豪在《東瀛紀事》一書中,以唐代哥舒翰以及明末孫傳庭的典故[a],描述臺灣鎮總兵林向榮的困境,直言致使斗六門失守、林向榮陣亡,遠在百里外的監軍(暗指臺灣道道臺洪毓琛)應引此為咎。此外,林豪也批評鹿港駐軍(曾玉明)作壁上觀、不作為的態度。[2]

根據奏章紀錄,原護理福建陸路提督石棟是派撥 1000 名「水陸精兵」隨曾玉明赴臺,但實際上僅 600 名兵員,而且並非曾玉明所熟悉的臺勇,兵源乃由石棟提供,而曾玉明也收到新任福建巡撫徐宗幹的指示,他來臺任務是「意在剿撫兼施,帶兵勇無多。」於是曾玉明來臺也以策反、離間天地會部眾為主。根據臺灣學者柯志明《熟番與奸民.下冊》一書中,敘述曾玉明來臺之後,幾乎僅守鹿港一方之地,少見戰功,被清末鄉紳林豪不時批評,吳德功亦評價不高,但柯志明卻認為曾玉明在僅有 600 兵員的條件下,能堅守一方,並多方彙整戰場狀況反應予朝廷,更與民間各路村莊建立聯絡管道,實屬不易。[3]:843-846

Remove ads

家族

曾玉明共五子,長雲從(筱田),次雲書(浦)三雲峰,四雲登,五雲鏞,次子曾浦係舉人出身,1866年曾玉明因其子科舉舞弊,坐徇庇,革職[1]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